美国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物被贴上“国师”标签,这些人不是简单政客,而是那种能从大局出发,帮国家定调子、画蓝图的战略家。塞缪尔·亨廷顿、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亨利·基辛格这三位,就被不少人称作“三大国师”。他们从冷战时期开始活跃,一直到后冷战时代,都在影响美国的对外决策。现在,这三人全走了,最后一个基辛格在2023年11月29日过世,享年100岁。这事不光是个人离去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收尾,美国那种靠高端战略家撑场的日子,似乎真要翻篇了。剩下的那些政坛人物,拜登、特朗普、布林肯、沙利文之类的,论起长远眼光和全球布局的本事,确实差了不止一截。帝国这玩意儿,本来就靠脑子转,现在脑子不够用,麻烦就大了。
先说说这三人是谁,为什么被叫“国师”。亨廷顿是1927年出生在纽约的学者型人物,早年就读耶鲁、芝加哥和哈佛,1950年代开始在哈佛教书,还给约翰逊和卡特政府当过顾问。他的名气主要来自1993年那篇《文明的冲突》文章,后来扩展成书。他觉得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不是意识形态了,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比如西方跟伊斯兰、儒家文明的摩擦。这观点影响很大,很多政策制定者拿它当参考。但亨廷顿也有争议,他对民主化的看法比较保守,认为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照搬西方模式,还写过书分析美国国内的身份危机和移民问题。2008年12月24日,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去世,那时候全球金融危机刚爆发,他的理论还在被各种场合引用。
布热津斯基是1928年出生在波兰的,童年随家人移居加拿大,后来在美国哈佛拿博士。他精通苏联和东欧事务,196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还给约翰逊政府提建议。1977年到1981年,他当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那几年他主导了不少大事,比如推动中美1979年建交,还秘密支持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导致苏联在那儿耗了十年。他的书《大棋局》1997年出版,里面把欧亚大陆比作棋盘,说美国要控制关键地带才能保持霸权。他预测苏联会解体,也提醒美国别让俄罗斯和中国联手。布热津斯基的风格是硬派现实主义,但也招来批评,比如有人说他对苏联的策略间接制造了后来的恐怖主义问题。2017年5月26日,他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过世,那时候美俄关系正紧张,他的遗产还在被讨论。
基辛格是最老的一个,1923年出生在德国,犹太家庭,1938年逃到美国。二战时在美军服役,战后在哈佛读到博士。1969年他当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1973年兼任国务卿,一直到1977年。他主导了1971年秘密访华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还搞了美苏缓和,签了反导条约。越南停火谈判也是他谈的,1973年巴黎协议。但基辛格争议最大,他支持智利政变推翻阿连德,帮皮诺切特上台,导致智利很多人权问题;在柬埔寨轰炸行动间接助长了红色高棉崛起,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在东帝汶问题上默许印尼入侵。这些事让他在国际上被指责为战争罪犯,美国国内也有人叫他“战犯”。不过在中国,他被视为老朋友,因为他对中美关系的贡献。2023年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家中去世,几个月前还去过中国。
这三人离世的顺序,正好对应美国从冷战巅峰到后冷战迷茫的过程。亨廷顿先走,2008年那年,美国正陷金融危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打得焦头烂额,他的文明冲突论被用来解释中东乱局。布热津斯基2017年走,那时候特朗普上台,美国开始内顾,退出各种国际协议,他的地缘战略提醒显得格外讽刺。基辛格最后走,2023年,美国面对乌克兰冲突和中东紧张,他的现实主义外交遗产被反复提起。但三人全没了,美国的战略思考层级好像一下降了档。
为什么说剩下的撑不起帝国?拜登团队里,布林肯和沙利文是核心,但他们处理事务时,更多是应对眼前危机,比如乌克兰援助或中东斡旋,没那种跨越十年、布局全球的视野。特朗普那帮人就更不用提,政策多变,靠直觉和交易思维,缺少系统性。
过去,亨廷顿提供文化框架,布热津斯基画地缘棋盘,基辛格平衡大国关系,这些是帝国的支柱。现在,美国面对多极世界,中国崛起、俄罗斯顽强、欧洲内部分裂,靠短期战术应付,长期看肯定吃亏。帝国衰落不是一夜的事,但战略家缺失加速了这个过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