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代表中国紧急驰援孟加拉国的武汉市第三医院5名烧伤精锐回到武汉。

7月21日,孟加拉国空军一架教练机在一所学校坠毁,造成至少3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烧伤患者亟待救治。这支中国医疗队在孟高强度工作8天,主导、参与救治22名患者,含7名危重病患,完成15台手术。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中国自制药效果

被多国医生称赞“神奇”

7月25日清晨,由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副主任医师杨飞、主治医师张锦丽、主治医师李泽、主管护师刘欢5人组成的中国医疗队,在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简称“研究所”)兵分两路开展工作:一队参加多国危重病例联合会诊,一队深入病房逐一查房评估。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刘淑华受邀为国际医疗队作专题学术报告。

查房的队员李泽发现,湿热环境下,有的患者创面因潮湿严重溶痂,感染风险高。一位名叫卢克(化名)的12岁男孩伤情尤为揪心——全身45%严重烧伤,并发高烧、心衰、肺部感染和脓毒血症,命悬一线。

中国医疗队队长刘淑华立即与孟加拉国和新加坡团队并肩投入战斗。面对卢克严重坏死的创面,刘淑华率先提出手术清创。术后,如何防止创面再次溶痂、毒素吸收引发感染等成为难题。关键时刻,她取出了临行前“以备不时之需”携带的两盒医院自制药膏,涂抹在男孩背部创面。

“当时并非首选方案,但情势危急。”刘淑华回忆。第二天查房,奇迹发生了:创面干燥无渗出,感染得到控制,高烧也退了。

“太神奇了!”亲眼看到变化的孟加拉国和新加坡医生忍不住惊叹。


灵机一动

用吹风机替代治疗仪器

手术只是第一步,保持大面积烧伤创面持续干燥是防止再次感染的关键。

然而,研究所缺乏红外线治疗仪、翻身床和悬浮床等专业设备,创面潮湿,怎么办?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张锦丽医生查看发现,手术恢复效果喜人。

医疗队队员张锦丽灵机一动:“可以试试用吹风机低温档多次吹干。”

这个低成本的“土办法”,立刻被团队采纳并推广。队员现场指导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地使用吹风机定时吹拂创面,保证干燥。效果立竿见影,这个简单实用的方案让当地医生赞不绝口。

“因地制宜,用当地能获取的设备也能解决问题。”张锦丽解释。

除此之外,医疗队带来的纳米银敷料、专用手术器械等“中国制造”,以出色的抗感染性、高性价比,被医生追着要购买链接,更赢得研究所所长纳希尔的由衷称赞:“你们带来了实实在在、能立刻用上的技术和产品!”


孟方医生接受植皮新理念

完成头皮取皮

在植皮手术中,中孟医生的治疗理念发生了交流碰撞。

孟加拉国医生习惯从患者大腿取皮进行植皮。中国医疗队队员杨飞医生提出:“为什么不试试头皮?它隐蔽、可再生、不影响美观,技术难度相当,是更好的供皮区。”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李泽和杨飞为危重患者争分夺秒手术。

“孟方医生技术不差,只是没人带他们做过。”杨飞观察到。他随即亲自示范了一台头皮取皮植皮手术。效果之好,让在场的孟加拉国医生汉森深受触动。

在紧接着的第二台类似手术中,汉森主动请缨:“让我试试!”

在杨飞的指导下,他成功完成了操作。

术后,汉森激动不已,表示将把这项新理念用于临床,并已把此次救治经验向国际会议投稿,明年还会来中国的烧伤年会深入交流。


行医受阻

“救命证”火速获批

救援并非一帆风顺。

抵孟初期,一个现实难题横亘眼前:中国医生没有当地行医执照,无法直接动手操作。

“看到病人需要救治,实在心急。”队员李泽医生说,有次看到一名医生为危重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时,污染了穿刺包后仍未成功。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孟加拉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内,中国医疗队队员与当地医生合作进行手术。

整个研究所,新加坡只带了10个穿刺包,中方带了2个,“必须一击即中!”李泽深知每一份穿刺包的珍贵,他想接手,却因无行医执照而作罢。

刘淑华得知后,火速联系中国驻孟使馆参赞。经过外交部紧急协调孟加拉国卫生部,电子执照在第二天早晨获批。

李泽最终成功完成置管,避免了穿刺包的再次浪费。

纸质行医执照也在团队抵达的第三天获批。


日均工作时间12个小时

获得行医执照后,是日均12小时的极限奋战。

以队长刘淑华为例,上午9时前她要到岗参与多国会诊,白天处理手术和病例评估,深夜则伏案制定次日方案。时钟常指向凌晨3时她才舍得休息。

长时间站立和奔走,让刘淑华双腿肿胀、脚如灌铅,甚至下班都是跛着走路。一天深夜回到房间,剧烈的抽筋突然袭来,她疼得几乎站不起来。

“刘主任,用热水泡泡脚吧!”队员提议用垃圾桶套塑料袋当泡脚桶,刘淑华却摇头,“泡几分钟也缓不了,明早要分享救助经验,我要抓紧时间把文字准备好。”

队员都知道刘淑华对自己最狠,她严格要求队员必须按时吃饭补充体力,哪怕只是匆匆扒几口。可她自己却常因协调事务错过饭点,或者累得毫无胃口。高强度下,她依然目光如炬,思维敏捷地在中文与英文间切换,只因“病情不等人,讨论必须跟上”。


来自武汉的院感防控体系

在这里复制

抵达孟加拉国的首日查房,护士刘欢就发现当地环境潮湿,器械处理不够规范,掀开一名患者床垫,竟已完全湿透。

“这太危险了!”刘欢说,在这种环境下,大面积烧伤患者暴露的创面容易爆发致命感染。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刘欢(第一排中间)为当地院感小组第一次做宣教小提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欢立即与研究所沟通,第二天就开展了院感防控专题讲座,并推动组建了由微生物专家和护士组成的院感小组。

治疗空隙,她把三医院烧伤科成熟的院感规章制度逐条翻译成英文,结合当地实际,提炼出最核心、最易执行的五大目标,即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导管护理、锐器安全处理。为了让规则落地,刘欢设计了清晰的检查表。第三天,重症监护室的墙上,醒目贴上了《院感防控执行细则》。

刘欢还带着院感小组成员,手把手示范定时翻身保持干燥、规范消毒器械以及检查导管等方法。

临行前,一套可操作的院感防控体系建立起来。这支由刘欢亲手组建培训的本地小组,成了中国医疗队留下的“带不走的守护者”。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记者| 赵萌萌

实习生| 杨诗雨 赵子轩

通讯员| 张素华 汪峥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编辑| 符樱

校对| 彭艳

武汉5人,代表中国紧急出征

长江日报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