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司令,我是孔宪权,我在长征的时候成了残疾,如今生活困苦,希望组织上能给我安排一个工作。”

枫香镇的一户贫苦农户家中,残疾的男主人写好信,让妻子将信投到了信箱里。一段时间之后,男主人拿着杨司令的回信兴高采烈。

这个孔宪权是谁?他是怎么认识杨司令的?杨司令又是谁?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残疾的泥瓦匠

天已经黑了,孔宪权才带着自己的工具一瘸一拐赶回家。他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饭食,全家正等着他回来吃饭呢。

孩子给他打水洗干净手之后,孔宪权坐在了餐桌旁边。看着桌子上的野菜汤与凉拌野菜,孔宪权叹了一口气。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他将自己拿到的工钱给了妻子,妻子看着孔宪权拿回来的钱,心中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孔宪权做泥瓦匠的活计很好,就是左腿的残疾让他很不方便。每次一上楼、下楼的时候,他颤颤巍巍的样子总是让别人害怕。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而且因为腿脚不好,孔宪权想要按时赶到雇主家,总是要起个大早。每次下班回到家之后,天也都黑透了。

即便每天早出晚归,孔宪权挣的钱还是不够家里开销。为了养家,孔宪权的妻子向地主租赁了两亩地,家中才勉强可以糊口。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放在孔宪权夫妻身上没有一点违和。孔宪权身有残疾,在到了说亲的年纪时,没有媒人敢上门给他说亲。

孔宪权的妻子,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他的妻子是逃难来的贵州,家中亲人都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虽然残疾,但他却是在战场上留下的残疾。初遇自己妻子的时候,妻子正在被当地的混混勒索。

孔宪权帮她打跑了混混,她为了报恩就想着照顾孔宪权。后来时间长了两人生出了感情,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可在乱世中,感情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任他们如何情比金坚,也不得不奔忙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一开始家里只有两个人,日子虽然过得贫穷,但还是比较有盼头的。但随着两人孩子的出生,日子过的就越来越紧张了。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1950年的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或许是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末路,贵州的国民党对老百姓的压迫更严重了。

一家人原本日子就难过,大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却因为家里没钱讨不到老婆。为了这件事,孔宪权的妻子和他闹了无数次。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可孔宪权自己只是个残疾人,他能接到的泥瓦匠的活儿真的不多。而且因为他干起来速度太慢,就算他的手艺好,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找他。

孔宪权实在没办法了,他只能卖力地干活。在没有活儿的时候,孔宪权就会陷入到深深的苦闷中。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在这样一天天熬日子的时候,贵州终于迎来解放的消息。整天压迫他们的国民党跑了,家中紧巴巴的日子终于松快了一点。

人们生活的好了,找泥瓦匠就喜欢找手艺好的。孔宪权虽然干活慢,但手上的单子也慢慢多了起来。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有一天,孔宪权正在外面吃午饭。旁边有一桌学生,正在讨论当今的局势。从他们的嘴里,孔宪权听到了毛主席,听到了解放军。

学生们指着报纸上的新闻,说着杨勇打败贵州国民党的英勇事迹。听到杨勇这个名字,孔宪权眼中有了亮光,他不禁回忆起之前的日子。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受尽压迫的童年

1911年,孔宪权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作为一个农民之家,孔宪权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但孔宪权自从出生,就不知道吃饱是什么滋味。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每个孩子分到一口饭,饿不死就行了。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当时底层百姓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这样养的。稍微有点见识的人家,会将孩子们送到私塾读书认字。

这样等孩子长大之后,还能去城镇里当个小伙计或者学徒。虽然这样日子还是难过,但比一辈子在村子里当农民要强得多。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村里没读书的小孩,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去给地主放牛补贴家用。他们村的大部分土地,基本上都是租的地主的。

要是收成好了,家里能多收一点粮食。要是收成不好,地主可不会给他们减免租子。

孩子们给地主放牛,起码可以省下一个人的粮食。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父母没有什么远见,孔宪权长大一点之后,就要和父母下地干活。他干不了重活,就在地里拔草。

等他年纪大了一点之后,父母就将他送到地主家,让他给地主放牛为生。因为是村里唯一的地主,即便只是放牛的工作,也是有好多孩子愿意干的。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干活的人多了,吃饭的人也就多了。地主可不愿意给他们那么多食物,于是放牛郎的饭菜就越来越差。

大部分的孩子们一边放牛一边找野菜,晒成菜干拿回家里去。孔宪权刚开始放牛的时候,并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野菜。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他饿得很了,就和牛一起吃草。晚上的时候,地主不给他们提供住处,他们只能一起缩在牛棚里。

白天被打骂挨饿,夜里还要睡牛棚的日子。这样过了几年后,孔宪权觉得自己已经受不了了。

他听说了湖南开始闹革命的消息,心中不由得在想,闹革命的队伍为什么没有来自己的家乡?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日思夜想,也没能盼到革命队伍来自己的家乡。正当他打算认命、即将心灰意冷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

彭老总和黄公略等人在平江发动了起义。然而起义队伍遭到重创,彭老总和黄公略不得不兵分两路,辗转湖南。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彭老总和滕代远等人,带着一路人马上了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合。黄公略带着另一路队伍,来到浏阳联合了当地的游击队,组成了红五军团二纵。

同志们在浏阳为民除害,赶跑了压迫老百姓的政府官员和地主。红军的所作所为,传遍了浏阳的大小村庄。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凡是被地主压迫的老百姓,都希望我军赶紧去解救他们。人们越来越拥护我军,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加入我军。

红军队伍来到孔宪权的家乡时,孔宪权毅然投身于革命队伍中。孔宪权不懂那些大道理,也没有那么大的志向。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他只知道,红军让他们村里的百姓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所以他应该和红军一样去帮助别人。

孔宪权加入我军之后,在战斗中总是拼杀的最猛的一个。经历过战场的硝烟,孔宪权慢慢成长为真正的战士。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活捉张辉瓒,血战娄山关

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老蒋掉转枪口,开始全力对付我军。

在第一次围剿中,老蒋派出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朝着根据地而来。

面对老蒋的大军围剿,我军从容应对。虽然老蒋兵强马壮,但我军拥有坚定的信仰。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和老蒋的军队比起来,我军战士们悍不畏死。即便老蒋派出十万军队,却依旧没能将我军击败。

我军强大的战斗力,给了国民党军狠狠的震慑。在龙冈之战中,孔宪权和战士们一起浴血奋战,活捉了国军的中将师长张辉瓒。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入伍两年的孔宪权立此大功,得到了全军上下的称赞。一年以后,在黄克诚和杨勇的介绍下,孔宪权正式入党了。

杨勇和黄克诚,两人都是孔宪权在红12团时的直属领导。孔宪权的事迹传开之后,杨勇和黄克诚都觉得他是个人才,打算好好培养他。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也不负两人的期待,很快就担任了作战参谋一职。如果孔宪权一直在部队里发展,他的未来一定不会差的。

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大部队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在娄山关的时候,孔宪权率领的先锋部队遭到了阻挠。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孔宪权带着战士们攻打黑神庙的时候,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我军损失惨重。孔宪权带着战士们拼死抵抗,最终等到了主力部队的支援。

可孔宪权的左腿被敌人击中,他没办法跟着大部队前进了。为了孔宪权的生命着想,他被留在了当地治伤。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后来孔宪权成了瘸子,知道自己没办法回到军队了,就学了一门手艺生活。但参军的那些日子,孔宪权一直都忘不了。

孔宪权日子过得艰难,原本并不打算麻烦政府。可他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跟自己之前一样的日子。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思虑再三之后,孔宪权向杨勇写了一封求助信。杨勇拿到信之后十分重视,立马找到了黄克诚讨论。

经过组织的调查,发现孔宪权的情况和他信上所说的基本一致。昔日的老革命沦落到如今的地步,黄克诚和杨勇都不忍心看下去了。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在组织的安排下,孔宪权成为了第七区的区长。他上任之后,紧抓第七区的建设工作,为第七区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央决定在第七区建设遵义会议纪念馆,孔宪权带着第七区的工作人员从零探索,将纪念馆建了起来。

1950年,贵州一位瓦工写信给上将杨勇:我没牺牲,请求安排个工作

之后孔宪权更是被任命为第一任馆长,他一生都在为收集遵义会议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奔走。

孔宪权还经常在各地做宣传,讲述红军的历史和革命之路的艰难。

在孔宪权的宣传下,红军的精神得到宣扬。而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