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我们冠以“土味”、“狗血”之称的国产短剧,如今却让大洋彼岸的美国观众沉迷不已,甚至心甘情愿地为内容买单。

不仅如此,在剧情设计方面,这些短剧也愈发“狗血”,美国总统与保洁员之间的爱情桥段,正悄然成为西方观众的新宠,掀起一股意想不到的观剧热潮。

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支撑,相关内容已标注

别问合不合理,只要“爽”就够了

美国总统爱上保洁员?别笑,这不是什么三流小说家的天马行空,这部曾被我们自己贴上“土味”、“狗血”标签的中国短剧,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欧美观众的手机屏幕。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短剧的剧情,那只能是“疯狂”。它们就像是一趟情绪的过山车,全程只有尖叫与失重,根本不给你系安全带的机会。

剧中充满了复仇、逆袭、打脸和甜宠等能迅速调动观众情绪的元素,上一秒女主角还被恶毒继母踩在脚下,下一秒就可能是失散多年的豪门千金。

起初,国外观众也是一脸不屑,弹幕中飘满了“荒谬”、“这也太low了吧”。但身体却很诚实,一边吐槽一边付款。

这种沉迷与其说是娱乐,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这些短剧精准击中了人性深处的欲望点,给观众带来从头到尾的高能体验。

而美国观众也确实愿意为此买单,毕竟现实生活已经够压抑了,谁不想看到善良的弱者一飞冲天?谁不希望看到帅哥美女相爱相杀?谁不想看到坏人被气得七窍生烟?

这些剧就像是一杯高浓度的情绪烈酒,一口干到底,不管现实逻辑,只要一个字——“爽”。

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不仅征服了海外观众,还在无形中为好莱坞的寒冬添了一把火,要知道,好莱坞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

大罢工风波让整个行业陷入混乱,许多项目被迫停摆,大量三四线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一夜之间失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就在这时,中国的短剧制作团队带着资金强势入场,他们不在乎你是不是一线明星,也不在意你是否出演过大制作,只要形象合适,就能立刻开工。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无数失业的美国演员因此重获新生。他们发现,上一部戏里可能还只是个没有名字的路人甲,如今却能变身成一位拥有亿万资产、出入私人飞机的高冷总裁。

有位演员激动地表示,他拍短剧一天的收入,比过去在传统剧组拍好几部戏还要多,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实现梦想的机会。

惊人的利润

比演员实现梦想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门生意背后的巨额利润,这些短剧的制作方式,突出一个“短、快、狠”。

剧本直接采用国内已经验证过的爆款模板,稍作调整后换上一批外国面孔,在租来的豪宅与豪车中拍摄几天,一部剧就完成了。

成本有多低?一部爆款短剧的投资,可能只需17万美元;回报有多高?最终可能带来超过200万美元的充值收入。这种堪比印钞机的利润率,吸引了无数投资者涌入。

一位中国青年,几年前还在美国靠送外卖维持生计,如今已经成为北美短剧圈内小有名气的制作人。

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掘金盛宴。这场商业狂欢,也被不少人视为一次扬眉吐气的“文化反向输出”。

曾经我们总在谈论“文化入侵”,从好莱坞大片到美剧韩剧,我们似乎一直处于文化消费的末端。

而如今,欧美观众捧着手机,为中国的“霸总文学”和“赘婿逆袭”而疯狂,这种转变,让不少海外华人直呼“过瘾”。

有网友感慨:“太奇妙了,我妈在国内追的剧,现在我外国同事也在追,还找我剧透。”当然,有掌声也有质疑。

韩国网友酸溜溜地表示,K-pop才是真正的世界顶流;日本网友则坚持认为,日本动漫才是艺术的巅峰,对短剧不屑一顾。

有趣的是,面对这些“酸言酸语”,不少外国观众反而站出来说话,他们认为文化是否优秀,关键看作品本身,而不是靠几句口号。

“天降富贵”背后的隐患

然而在这场全民狂欢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就拿那部“总统爱上保洁员”的短剧来说,剧中演员那标志性的金发和神态,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现实中的某位政治人物。

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虽然带来了高热度,但也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万一哪天被当事人以侵犯肖像权为由起诉,这天降富贵恐怕瞬间就会化为泡影。

当“狗血”与“爽感”成为文化输出的急先锋,它带来的究竟是真正的文化影响力,还是一场以变现为目的的短暂泡沫?

从我国短剧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套路出现得越多,观众的兴奋感也会逐渐减弱,最终短剧的热度很可能会下降。

届时,短剧导演们若想继续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只能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但优质剧本始终是稀缺资源。那么屏幕前的你,对于美国短剧热潮的持续升温,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