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尹祥君 葵邱书院书画顾问(著名书法家)
图/网络
奶奶手里的年味
文/任成龙
随着年关将近,年味越浓。在我记忆里,年味首先从奶奶的手里出来的。年糕、面鱼、饽饽、剩虫、丸子等,奶奶如同变戏法,将它们一一展现出来。
按照我们山东老家的习俗,春节期间是十分忌讳蒸、炒、煎、炸之事的。所以,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户户便要提前蒸出足够的馒头来。
由于我们和胶东地区离得比较近,在一些物品的称呼上十分相似或者说相同。比如,馒头,我们也叫作“饽饽”。腊月里最后的那几天,邻里乡亲见面了,相互问一句“家里蒸好饽饽了没”,这就算是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奶奶说,腊月二十九蒸的饽饽一定要好看,因为这是家里的“脸面”。有道是“不蒸馒头争口气”,按老礼来讲,饽饽要作为供品摆上供桌的。等到大年初一有人来拜年时,大多会瞅一瞅这“供品”的模样。若其有光滑的脸蛋,娇嫩的肌肤,那没得说,面子撑得足足的。不然,过年期间又让别人多了一份茶余饭后的谈资。
经过一宿的自然发酵,面已经发好了。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天还蒙蒙亮时,奶奶已经起床了,紧接着爸妈也跟着忙活起来。此时的大饽饽制做工艺不比平常,要选用一年收成中最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然后长时间地不断压揉。面揉得差不多了,奶奶用刀把面切开,用擀面杖来回压,每压完一次就往里揣面,再折叠起来,就这样反复折叠反复往里头揣面。经过大约十次左右的样子,后添加的干面和发好的面融为一体,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比较有劲道,吃起来麦香味也特别浓。
饽饽的形状是按圆形来揉的,蒸熟后可以一层层揭开来吃,有点像千层饼的感觉。成形后,奶奶把泡好的枣拿出来,一个饽饽上面放进去三四个,白面饽饽顿时鲜艳起来。这些大枣,是从院落外的枣树上摘下来的。平常舍不得吃,留在了过年这个时候,当做水果来解解馋。
那时的农村家里大多有土炕,土炕与外屋的灶台相连,冬天烧火做饭时把炕烘得暖和和的,舒服极了。土炕除了承担休息的作用,还可以在上面做一些家务活。比如,刚做好的大枣饽饽生胚,先在热炕头上铺一层包袱,先撒上一层薄薄的白面,然后在包袱上摆上饽饽,醒发个十来分钟,这样蒸出来的口感和样子更好。不过要注意的是,每个饽饽之间要留足够的缝隙,防止饽饽醒发后粘到一起。
过年时除了大枣饽饽,还有一种面食不得不提:剩虫。剩虫,也叫“圣虫”,一般做成盘卧的龙蛇状。老家这边把“蛇”叫做“长虫”,按照它的模样做成“剩虫”,将其放在面缸里,保佑家里粮食年年有余;另一方面,蛇可以抓捕老鼠等有害动物,也寄希望于明年庄稼不受灾,有个好收成。
我曾问奶奶,剩虫为啥做成和蛇一个模样,一点也不好看。奶奶说,这个里面可有故事了。在很早的时候,有个姑娘长得和天仙一样,为人善良,心灵手巧,十里八乡来提亲的都快踏破门槛了。虽然来得人很多是达官显贵,姑娘心里却有主意,选定了临村的一个秀才。出嫁那天,路上遇上一条冻僵的小白蛇,姑娘于心不忍,将其带到了夫家。为了防止惊扰家人,姑娘将小白蛇放入了米缸中。过了几天,姑娘前去查看时,惊讶地发现米缸中的粮食一点也不见少,总是满满的状态。此事渐渐传了开来,人们觉得正是因为姑娘的善心,长虫才会前来报恩。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做剩虫,以待年年吉庆有余。
妈妈做的剩虫,一般比较简单。先用面做成长条状,然后中间一对折,两头各自向外卷起,比中间略低。取两颗黑豆,作为眼睛放到中间合适位置即可。私下里,我觉得妈妈做得更像蛤蟆。
奶奶做得花样就比较多了,有一字长蛇状,有居高坐姿状,还有披鳞带甲状。按照民间的说法,蛇也叫小龙,盘起来的蛇就是盘龙了。供养的盘龙有一公一母,公的嘴里衔钱,象征财源广进;母的嘴里衔枣,寓意五谷丰登,粮食充盈。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如艺术品那般珍贵。
剩虫正月里的专属任务是压面缸,等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便可取出来了。干巴巴的剩虫,上大锅灶上一馏,便活泛起来。奶奶将其切成几份,让我们一家老小共同分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做大枣饽饽和剩虫的人越来越少,年味也渐渐淡了许多。奶奶故去后,大枣饽饽也没了以前那种香味,而剩虫简而化之,就像妈妈做出来的蛤蟆状,没有多少新意。而如今就算是在农村,很多家庭也不愿自己动手制作,要么选择购买,要么从别的作坊定做。而机器压制出来的东西,我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缺少点什么呢?或许是一家人在一起劳作时的那种快乐吧。依然记得奶奶说得那句:“孩儿,等着,奶奶过年给你做大枣饽饽和剩虫吃!”
【作者简介】:任成龙,字北名,山东广饶人,现为东营区作协会员。自幼喜欢诗词和散文,作品曾发表在《新民晚报》《衢州日报》《齐鲁文学》《东营区文艺》《东营微文化》等平台及刊物。多次参加全国征文活动,先后在“网络文明,崇贤有礼”征文中获得优胜奖,江北区复盛镇形象宣传语征集中获得优秀奖,纪念蔡廷锴将军征文中获得优秀奖,巴东县诗词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等。
葵邱书院投稿邮箱:kuiqiushuyuan@163.com
欢迎新老朋友投稿葵邱书院!
壹点号葵邱书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