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情感树洞|结不结婚都自由,发展才是硬道理
6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树洞提问:
我的工作会常驻国外一段时间,工作中认识了比我大一旬多的外国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三观,他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我们彼此认定为灵魂伴侣。但让我犹豫的是,他的经济实力很一般,而我的收入,感觉嫁到国外也没什么问题。但家里人不赞同,我妈的原话是,“去那么远的地方,要嫁就嫁一个经济条件好的。”说实话,我舍不得我妈,因为我爸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妈妈在这个家里很少感受到爱,如果我这个独生女也离开了她,她要怎么活下去?一边纠结老妈的感受,一边思念男友到晚上失眠,现在每天内耗很严重,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大一旬多”“嫁到国外”,这两处用词很有意思,它们浓烈的“中国”“传统”色彩,似乎与提问者“常驻国外”、有一定收入和“灵魂伴侣”的现实不太相符。其中反映出的意识冲突,或许正是提问者困扰的根本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发展自我——唤醒主体性
如果本就驻外工作,那与外国人结婚就不叫“嫁到国外”。因为“嫁”是从夫婚的概念,并不适用于现代人平等、独立的伴侣关系。提问者不妨尝试以更具主体性(自我中心)的视角,重新整理一下现实,与自己讨论一些问题,例如:
1.自己近3年、5年、10年的职业规划是什么?预期通过工作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地位?
2.与“这个外国人”的关系将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3.如果结婚,婚后居住地如何安排?收入、支出如何分配分担?是否有生育(包括生育导致的经济变动)计划?这些是否令自己向往、满意?
4.如果不结婚,是否能以其他方式共处?
5.是否进行了“灵魂伴侣”转化为“生活伴侣”的必要考察?
6.是否为母亲制订了养老计划?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
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将提问者的困扰具体化,也能促进提问者聚焦自身的资源与价值,形成发展性的思路,而不是一味沉溺于情爱或母亲的忧虑中。
如何对待母亲——改善关系功能
母亲的状态对提问者有重要影响。“没有合格的丈夫,很少感受到爱”而仍困囿于婚姻中,将“经济”作为“远嫁”的唯一收益指标,这都表现了母亲依附性的人格和狭隘的视野。而“离开独生女怎么活下去”,无疑固化了母亲的无力,将提问者的母女关系锁定在低功能、低发展的状态中。
所以,前面将“母亲的养老计划”列为提问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女儿主体性的发挥,形成可靠的现实计划,使母女都获得更多安全感,同时令双方觉察到彼此的独立——母亲的生活与女儿的生活(包括婚姻)是两件事——这比“纠结感受”有用得多。
如何对待男友——去魅与现实化
共同的话题、三观以及情绪价值,这些固然令人着迷,但未必永远令人着迷。男女双方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生经验和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形成吸引(从母亲那里习得的对男性的依附也可能产生加持),这种吸引并不足以支撑长期共处,形形色色的冲突、障碍将逐渐暴露。所以,等等看,时间会帮助提问者去魅,思念到失眠的阶段很快会过去,届时即可进行现实化的思考——制订经济方案。
婚姻的本质就是经济方案。如果提问者能与男友经济互不干涉,以更灵活的方式长期恋爱,就不必考虑此项。而一旦触及婚姻,唯一可考量的就是成本与收益,而要保障理想的成本收益,就要以更具营收能力的一方为主。根据你的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的需求选择生活方案,结不结婚都自由,发展才是硬道理——外国人“嫁”到中国来,也未尝不可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