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后,总是下着小雨。每年的这个时候,春雨飞扬,万物复苏。正是人们亲近自然的最佳时机。所以从古至今,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一些重大的活动。比如说,踏青、放风筝和扫墓祭祖。
关于踏青,古有“女子清明”之说。因为在古代,女子一般不能抛头露面,也只有踏青的时候,可以走出闺房。此时,春暖花开,室外绿意盎然,园中唇齿沁人心脾,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人们走到野外踏青,呼吸新鲜空气,舒缓筋骨。早在汉唐时期,就有踏青寻爱的故事。汉武帝在外出时结识了年轻漂亮的卫子夫。因此,很多小伙子都会在这一天主动出门,希望能找个好良缘。
清明节这一天,全国许多的地方都会举行放风筝比赛。清明节是春风吹来的时候,最适合放风筝。因此,古人在清明时节会制作风筝,大家不仅白天放风筝,晚上也放风筝,晚上还要在风筝上挂上小灯笼,就像“神灯”一样。人们之所以在清明放风筝,是为了驱散悲伤和厄运。风筝飞得很高后,便剪断线,让风吹向天涯海角,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当然,也有一些人才会在风筝上写求偶诗。风筝断了,掉落到谁的手中,就此结为良缘。
除了踏青、放风筝外,每到清明节,无论什么身份、职业、性别,只要有时间,一定要记得回家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为重大的活动,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而在上千年的传承中,也衍生出许多的习俗和禁忌。比如说,扫墓祭祖“四不做,一做穷三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所谓的“四不做”都是指的什么?
一不做——杀生
古人认为清明节的阴气特别重,不宜杀生。否则,就会厄运缠身。相反,不杀生、吃素,可以累积阴德。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过得越来越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清明节不杀生,祭祖才能得到祖先的祝福。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因为我们清明祭祖的时候都会准备祭品。而这些祭品就包括了一些肉类。如果说,清明不能杀生。那么,这句话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古人在清明前杀生,然后把肉类保存好,等到清明节这一天再拿出来。
二不做——烧两次纸
什么叫烧两次纸?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烧纸的次数两次,而是一个家庭里的人或者家族里的族人,在同时祭拜一个祖先时,不能分两次祭拜。关于“烧两次纸”民间有很多种的说法。
首先,两次烧纸,说明了家庭内部或者家族内部人员不齐心,不团结。每年的祭祖,人们都是相约在一起,在固定的时间去祭祖。一来,这样可以让家人更加的团结,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会有发展。二来,这样祭拜祖先,也会得到祖先的祝福。如果是分开祭祖的话,不仅让别人看出家族的不和,还有可能让外人趁虚而入。从而导致家族不和睦,这是不利于发展的。
其次,两次烧纸引起火灾的风险更大。现在很多的地方扫墓祭祖不允许烧纸,主要的目的就是害怕烧纸引发的一系列火灾。因此,尽可能的一次性烧纸,更能规避火灾的风险。
三不做——不敬之事
扫墓、上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一天,人们在祭祖的时候,一定不要做一些不敬之事。这里的不敬之事就包括了不要拍照。虽然很多朋友喜欢拍视频记录日常生活,或者拍照发朋友圈,但是建议上坟的时候,最好不要拍照,因为拍照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其次,不要在坟前大声喧哗,不要打架,不要大笑。扫墓是一个十分庄重的场合,不管是大笑还是打架等等,都会扰乱出现场的气氛,这也是对祖先的大不敬。而我们在祭祖的时候,更要小心不要随意的践踏他人的墓地,说话的时候更要有敬畏之心。
四不做——烧完纸就离开
清明扫墓时,很多地方都有烧纸钱的习俗。老人常说,烧纸钱是给去世亲人的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富裕的生活。其实,这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人们烧纸钱,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悼念之情。
不过,烧纸钱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还没有烧完人就走了。因为在墓地的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树木,烧纸钱的火如果没有熄灭人就走开了,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
其实,除了以上四不做以外,在扫墓祭祖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的禁忌。比如说,有些人是不可以参加祭祖的。比如说,儿童、孕妇、体质虚弱者。因为墓地和陵园大多位于人烟稀少的山区或荒地,去这些地方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这些人的免疫力不强,身体虚弱,为了身体健康,最好不要去祭祖。
其实,清明节中的扫墓祭祖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在世亲人对已故祖先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丧葬文化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必定有其中的意义。所以,有些习俗,我们可以不懂,但是一定要去了解,懂得传承。
清明是一个与“传承”有关的日子。这一天既是亲人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所以有些习俗可能不理解,但你要明白,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关于清明节祭祖,你们那里有这样的习俗吗?
关于清明祭祖,你们那里又有那样的习俗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