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连日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话题,畅所欲言抒己见,建言献策谋发展。大家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健全机构设置 稳定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部要求,近年来,我市的公参民学校相继转为公办学校。“公参民转公”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减少家庭教育成本,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好上学”“上好学”“好好学”,提升教育获得感。然而,公参民学校转公后,学校建设机制不健全,既没有进行机构设置,也没有核定学校编制,存在临聘教师增多、师资流动性大、教师焦虑感增强等诸多问题。
张涛代表建议,为推进每一所优质公参民学校转制后成为优质公办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市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尽快出台市属层面的公参民转制学校机构设置、编制核定政策。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编制核定政策,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协调人社等部门,制定公参民教师优惠招聘政策,建立专项教育人才引进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尤其要看重教育业绩,具有省级教学能手等荣誉、教学业务突出的临聘教师应作为教育人才进行专项引进,确保公参民学校改制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创新医防协同 守护百姓健康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暴露出了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应对重大疫情能力不足等问题。
杨晓丽委员建议,尽快出台方案,明确各级疾控人员编制标准,力争打造一支结构科学、梯次合理的“尖兵”队伍。加大疾控机构保障力度,针对“硬件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内容,提供财政保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尤其要加快推进县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成立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委员会,三级公立医院实行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建立医防沟通机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的疫情监测体系。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救治体系,公共基础设施预留方舱,医院空间预设管道、线路、信息等接口,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建立标准化的应急响应指挥协调机制。
办好社区食堂 惠及民生大众
近几年,我市开办的一个个社区食堂,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实惠、便捷高效的专业的配餐、就餐、送餐服务,提升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然而平价销售的运营模式让大多社区食堂收支难平衡,加之社会支持体系未形成等原因,影响了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李君代表建议,社区食堂应坚持公益属性,主管部门应把好准入关,在场地、租金等方面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第三方管理,加强监管;整合食材购进、加工、销售等环节,力求既保证菜品质量,又降低运行成本。动员社会力量,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向社区食堂捐款捐物的爱心企业适当减税降费。
强化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效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企业用工、大学生就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刘洋委员建议,通过各类税收减免、免息贷款等政策,鼓励各类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咨询,政府出资强化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就业与救济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规范科学的就业登记和失业预警制度,在强化部门协作基础上,完善就业与救济工作相互衔接机制。保持和用工单位的紧密联系,建立用工档案,结合企业需求及时主动输送相应的待业人员,提高对口就业效率。
培育领军企业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产业振兴十分重要。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机制还不完善,农产品科技含量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强,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徐华委员建议,高质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农业领军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享受政策支持,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研发能力,同行业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对在企业工作的高学历人才给予生活补助。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建好过街天桥 实现人车分流
近年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车辆与行人之间交叉通行的现象依然严重。
李云峰代表建议,市政部门需继续做好过街天桥的勘察选址和建设工作。一是充分考虑道路宽阔,行人无法在一次红绿灯时间内通过的情况,如长风西街千峰南路交叉口、长风西街新晋祠路交叉口。二是充分考虑繁华商业街路口人流量持续不断造成机动车拥堵的情况,如千峰南路沙沟南街交叉口。三是充分考虑行人通过人行天桥到达道路中央公交站台乘车的情况,如平阳路晋阳街交叉口。科学合理的过街天桥布局不仅可以保证人车分流,确保交通顺畅,还能美化市容市貌。如果在十字路口架设环形天桥、设计风格多变的亮化工程,过街天桥将成为城市一道风景线。
太原日报 记者 郝晓炜 阎轶洁 胡引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