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过中国诺贝尔奖少的原因,一句话总结,就是刚富起来,科研成果还在排队。
按1978年恢复高考,从小学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
也就是那一批人,最早要到2000年才正式进入科研。
科研做10年,开始产出成果,就要到2010年。
从出成果到拿到诺贝尔奖,平均要排20多年,将近30年。
也就是说,中国第一批科研成果进入诺贝尔奖视野,最早也要2040年。
反过来说,今年202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应该是2000左右的科研成果。
2000年左右的中国什么样?
离全民脱贫还有10多年,高校扩招也才刚开始,我去北航报道,进学校的那条路差不多就条土路。
想让刚吃饱的人直接拿诺贝尔奖,我知道你很急,但规律就是规律,再怎么撒泼打滚也没用。
当然了,还有个好消息,那些自恨的听完,估计脸又要肿了。
不论从论文数量还是质量方面看,目前中国整体学术水平已经毫无疑问在国际第一梯队。
谦虚点说,中国仍然有少量学科,不如美国。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在大多数学科,尤其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硬学科,绝对是世界第一。
整体看,中国整体学术水平,可不只是第一梯队,而就是全球第一。
你还别不信,学术领域的数据还真不是中国自己统计的,主要来源都在欧美。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研产业尚不成熟,毕竟我们还没有一个中文顶级期刊。
但好消息是,即便我们使用英文发表论文,成果仍然是世界第一,毫无争议。
要知道,使用非母语本身就要降低一个人20%-50%的智力水平,因为语言要消耗很大思考带宽,并且很多概念都难以像母语一样精准定义。
中国人用西方的语言,在西方规则下,产出了远高于西方的成果,西方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民族居然会有人自恨?
先说论文数量。
中国发表论文数,从2015的40多万篇增长到2024的120万篇,年均增速超过11%。
而美国同期仅增长0.5%,从70万篇左右增至不到75万篇。
目前中国论文发表量已反超美国6成。
尤其在物理、化学等工程领域,中国产出的论文量已超越整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含美、英、德、法、日等37国的总和。
说到这,一定有人又会用20年前的认知批判中国,说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那么下面这两组数据又要响亮地打他们的脸。
2023年,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一共5万左右,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超过1.4万多篇,占世界总量的不到30%,排在世界第一位。
2023年,世界各学科代表性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约35万篇,中国发表接近12万篇,占世界总量的 三分之一,同样排在世界第一位。
此外,世界学术界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有个自然指数,用来给全球学术机构排名。
此项排名,全球前十里中国常年占8-9席。
全球前百学术机构里,中国高校以42所,占比超过4成,超越美国的36所,排名第一。
中国科学院连续多年蝉联自然指数机构大类排名第一。
用洋爹的数据打脸大殖子,如果有怨气,请去找你的洋爹闹。
衡量论文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被引用次数”,这个好理解,你的论文有价值,才会被作为基础引用进行其他研究嘛。
2023年中国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接近82万次,排在世界第一位。
近10年中国发表国际论文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6次,世界平均水平大概15次。
在如此高的数量下,质量依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这个数值还在不断攀升。
其中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数学7个学科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一。
截至2024 年,中国的热点论文数超过2000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接近一半,世界排名第一。
美国的热点论文数1600多篇,居第二,只有中国的8成。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接近6.6万篇,占世界高被引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不过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比咱们多1万篇,占世界高被引论文总数近4成,仍居第一。
这方面我们还有努力空间。
按自然指数学科大类排名,中国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领域表现突出。
其中化学类排名前十中,中国机构经常包揽全部10席。
在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类的十强中,中国也能占据7到8席。
不过美国在健康科学与生物科学领域仍保持强势地位,占据榜单前十的7到8席。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真正搞科研的,除了中国,也就只剩美国了,欧洲日本已经边缘化,其他国家就更上不了台面。
而且中国的科研投入、科研人才、论文数量以及质量仍处于快速增长期,而美国则早已停滞。
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10年,美国科研也会边缘化,或者最后仅保留极少数特色领域,如生物医药,毕竟人家有低人权优势,可以随便招活人试药。
不过,虽然从科研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中国目前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没有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世界主流的科学期刊仍然是英文,中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比人家差远了。
我之前讲过我在欧洲ASML总部工作的经历,以我的英语水平,应付日常生活工作没问题。
可即便如此,在跟英语母语同行高强度辩论时,仍旧感觉很累,有劲使不出的累。
毕竟我不是英语母语,很多概念较真到最后,都是哲学范畴,只能转化为中文去定义,然后再转化成英文输出。
这种转化大量占用了带宽,以至于我只能跟他们用半个脑子吵架。
被逼无奈之下,我甚至养成了当众首推公式的习惯,毕竟数学语言沟通起来不需要转化。
唯有如此,才唬得欧美同事一愣一愣的,论数学功底,他们普遍不如中国人。
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发展中文学术期刊,不只是为了争夺话语权,更为了释放中国人的智力生产力。
你看现在科研机构里,有多少论文把时间浪费在了英文写作和翻译上,有个屁价值?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注意!我要打广告了:
中美贸易战,我要参战!
墨子诚邀中国外贸厂家,订制墨子俱乐部周边(服装鞋帽、日常用品等),长期合作,不低于外贸价格,追求品质品位。
有意者请加助理微信:moziclub,亲身见证美国衰落,中国崛起。
精装书皮、速干帽,已上架,有兴趣的同学点击下面链接购买。
助理忙不过来,继续再招第三位全职助理(直播辅助及视频剪辑),远程居家办公,老粉丝优先,加助理微信注明“应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