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5年7月,全球能源市场悄然发生了一场“无声地震”。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气、煤炭加起来总量不足1吨,这不是统计口径下的偶然波动,而是中美贸易战“结构性脱敏”的硬着陆。能源贸易从月度百万吨级直接跌到象征性“个位数”,等于给了华盛顿一个赤裸裸的信号:中国已经不愿再为美国能源埋单。
中国自3月起未再从美国进口LNG,6月起未再买美国原油,煤炭自年初百万吨级直落到几乎为零。7月的“零进口”不只是贸易数据,而是中国对美“风险对冲—结构性替代”模式的全景实锤。没人再怀疑中国在能源板块的战略决心——全面多元化、远离美方捆绑、主动规避美式风险,全力把“能源阀门”攥在自己手里。这场“脱敏”,无论对中美贸易还是全球能源格局,都是历史级的拐点。
特朗普的反应极其典型。一边在麦克风前声嘶力竭高喊“中国必须保障美国稀土磁铁供应,否则就要200%关税”,一边又在“经贸休战期”里假装温和,向外界释放善意碎片想撬动中国回头买单。可惜,数据不会说谎。中国对美能源采购下跌到零,已经不是“情绪驱动的对撞”,而是“结构调整”。特朗普嘴里的“加码报复”,其实是眼看订单清零后的无力反扑。
这场“清零”背后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全面升级。中国一边大幅提升国内产能,另一边,进口版图全线重构。沙特、俄罗斯、卡塔尔、澳大利亚、非洲成为中国能源主力供应国,美国只能在榜单后面“勉强排队”。原油同样如此,7月中国自俄罗斯进口也增长了,美油被彻底边缘化。
对比之下,美国能源出口商的日子肉眼可见地难过。LNG、原油、煤炭新项目开发前景急剧变暗,不少投资计划被迫延后。中国市场体量无可替代,新买家再多也补不上中国“清零”留下的巨大缺口。美国能源公司只能拼命开发日本、韩国、东南亚客户,试图弥补损失。但现实是,美国产品成本高、运输远、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就连美国能源界自己都承认,这轮对华“脱钩”会带来“长期影响”,中国进口商再也不会签订新的美LNG合同。
特朗普的“200%关税”威胁、对华新攻势,背后其实是美方对稀土、能源等战略物资的极度焦虑。美国国防部拿4亿美元入股MP Materials,搞“火神元素—新元素技术”,EXIM和私募轮番砸钱,但工程化能力短板、千吨级产能和中国十万级产能的鸿沟让美国始终补不上。中方精准反制,稀土磁体、氧化物等出口管制一波接一波,商务部、工信部出台稀土流向记录制度,确保每一克稀土都能精准追踪。美国相关产业叫苦不迭,军工、航天、风电、智能制造等全线受挫。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轮贸易战远不止于中美双边。美国已开始在全球推行“二级制裁”布局,威胁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特朗普放话“50天内不达成俄乌和平协议,就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中国、印度等也隐含在报复名单里。面对这种“极限施压”,中方态度极其坚决,外交部多次表态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用实际行动回应:“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能源安全要靠多元布局、国内产能、全球合作,而不是被美国捆绑。”
能源贸易这场博弈,已经不是单纯的买卖,而是国家利益与全球供应链的战略较量。谁能把握住供应链,谁就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谁都能随意进出的提款机,而是有选择、有主见、有底气的大买家。美方要是愿意合作,全球化红利大家分;要是靠绑架、威胁、加税来逼中国,最终只能收获“清零订单”和产业苦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