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罗永浩又双叒叕放炮了!

这次倒在罗永浩嘴炮之下的,是著名的连锁餐饮西贝。

罗永浩在微博炮轰西贝,“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场否认,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表示将起诉并开放后厨“打明牌”。

罗永浩说西贝全是预制菜,有失偏颇。

但贾国龙承诺,100%没有预制菜,我敢打包票,他在撒谎。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预制菜在中国餐饮界已经风靡一时,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

餐馆用预制菜,也未必要一棍子打死,但贾国龙信誓旦旦做出这种承诺,不但于事无补,自我打脸,恐怕也会让西贝在舆论漩涡中越陷越深。

啥是预制菜呢?

国家层面最新权威口径来自六部门2024年3月18日的《通知》:

“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可用或不用调味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不添加防腐剂,符合标签所示贮存/运输/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如速冻面米、盒饭、馒头、披萨等)。

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都希望吃上一口锅气腾腾的现场炒菜,不过对于预制菜,国家并没有强制,只是在《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但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强制性法律条文,要求所有餐饮门店必须明示,多地政府部门在答复中表示将加强引导与规范,探索明示规则。

也就是说,餐厅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卖预制菜,也不用明确告诉消费者。

你去投诉,也没有法律依据,只能吃哑巴亏。

预制菜是防不胜防啊,这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其实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出现跟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进化息息相关。

首先是速度与方便食品的工业基础。

上世纪末的速冻水饺、鱼丸、肉制品,解决了“可长期保存”的物理问题,也把“餐饮工艺标准化”这条路铺了底层。

其次是中国连锁餐饮的兴起和规模化。

2000年起,中餐连锁品牌、外卖平台迅猛扩张:跨城市一致口味、稳定出餐速度、降低对“名师傅”的依赖——都需要把烹饪拆解成SOP,并把关键工序转移到工厂。

第三是底层冷链和包装技术成熟。

-18℃冻链、0–4℃冷藏链、巴氏/商杀、真空/气调包装等,把“安全与保鲜”做成可复制的工程能力,才让预制菜成为一门真正的产业。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预制菜的诞生,简直长在了餐馆老板的心巴上。

本来一个餐厅,需要后厨、跑堂、手印、卫生,即便是夫妻店,也得两三个人才能运营一个餐馆。

现在好了,一个老板,用预制菜+外卖平台,就能开一家店,大大降本增效。

我们知道,一个餐馆的灵魂,在于厨师。厨师就是一家餐厅最大的底气,也是最高技术岗位。

现在预制菜解决了这个问题,拉平了餐馆之间的口味差距,而且比成熟厨师更牛的,能保证稳定的良率和成本。

即便是最牛的餐馆,在高峰期等位,翻台率再高,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顾客在同一时间享受服务。

现在预制菜让高峰期所有顾客,一视同仁吃到菜品,即便跨店跨城区,得到一致的口味。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少了锅气,却能保住人气。

有了预制菜,很多中餐连锁开始飞速扩展,有碾压麦当劳肯德基之势。

小南国、外婆家、绿茶这些中餐,本来很难跟制作简单的外资连锁餐饮竞争,这几年,靠着预制菜,中餐馆迅速扩展,标准化让门店复制速度更快、培训更轻。

商家是满意了,资本是笑开花了,可是消费者却并不叫好。

跑到餐馆,吃到的却是冷冰冰没有锅气的预制菜。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把消费者当猴耍,那消费者就用脚投票。

主打现场制作,让消费者吃到锅气的餐厅,开始流行。

比如费大厨辣椒炒肉,直接把后厨,搬到消费者餐桌,让你吃个放心,吃个锅气。

预制菜餐厅门可罗雀,费大厨们门庭若市。

消费者的钱是指挥棒,现场制作是对预制菜的屠杀。

预制菜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是餐饮工业化走到今天的自然产物。市场真正关心的不是“有没有预制”,而是你敢不敢明示、能不能追溯、好不好吃、稳不稳定。

当连锁用分层与透明赢回信任,制造用短配料与可验证的工艺赢回口碑,平台用规则与冷链纪律守住底线,监管用明确标准托住行业,消费者就能在效率与品质之间,获得更好的“性价比”。

这个时候,争议便会散去,留下的是更可持续的餐饮与更成熟的食品工业。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是原罪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