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贸易协议的出台,无疑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违背。”
7月2日,美越两国通过新贸易规定,对转运商品再度提高4成关税。
该协议一旦通过,将对“经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加征40%关税的条款。
这被普遍视为针对中国转口贸易的精准打击,对中美贸易战的变相拱火。
那么,这场关税博弈背后,究竟对中国产业链影响多少?
40%关税剑指中国
近日,美越两国签署的贸易协议条款,再度让原本沉寂了几个月的中美贸易战,再度掀起波澜。
美国联合越南的这一手操作,明面上看起来只是两国间的贸易谈判,实则暗含针对中国的玄机。
这点,从美越贸易协议中40%关税条款的核心指向,就可以看出一二。
明面上,条款中的转运商品,指的似乎就是货物途经越南港口的简单中转行为,但实质是美国针对中国使用“越南制造”标签,绕开其关税壁垒的精准打击。
以纺织品为例,中国企业将印染裁剪好的成衣面料运至越南,由当地工人完成纽扣缝制或标签粘贴等仅占成本5%的工序,便能依据东盟原产地规则获取越南产地认证,最终以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此类“越南制造”在电子产品领域更为普遍,某蓝牙耳机厂商将中国生产的电路板、电池、外壳在越南工厂进行半小时的快速组装,增值率不足8%,却成功规避了美国对中国电子品25%的额外关税。
美国选择40%这一数字绝非偶然。
回溯谈判进程可以发现,4月初特朗普曾威胁对越南征收46%的“对等关税”,后为促成谈判暂时降至10%。
而最终协议形成20%基础关税,叠加40%转运惩罚关税的双层结构。
这一操作,将20%的税率精准卡在越南出口企业利润临界点上。
据越南美国商会分析,越南纺织业平均利润率约18%,20%关税将吞噬大部分利润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议对关税适用标准留有模糊空间。
目前曝光的草案显示,对含中国成分的商品采取分段式征税,若中国企业控股的越南工厂产品,即便本地化率达30%,仍可能被纳入40%打击范畴。
这种弹性条款实为美方埋下的伏笔,既可随时扩大打击面,又能借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加速产业链重组。
但该协议的实际操作难度,远超美国理想情况。
中越之间产业链的深度嵌套,使执法面临现实困境。
越南胡志明市的家具厂商透露,其工厂使用的木材60%采购自广西,当美国海关要求提供每块木料的原产地证明时,越南供应链体系根本无法追溯多层转手的原材料来源。
这一条款的出台,让越南家具厂商们陷入两难境地。
若使用本地木材可满足标准,但成本比中国松木高40%;若改用中国木材进行深加工,又面临突击稽查风险。
这种不确定性,使7月初越南港口出现罕见景象:近5亿美元货值的半成品集装箱滞留码头,企业主们疯狂寻求律师出具“合规承诺书”,而这类法律文件的实际效力完全取决于美方执法者的自由裁量。
这种人为制造的规则混沌状态,其杀伤力远超关税数字本身。
那么,该条款对中国产业链又产生了何种冲击呢?
对中国冲击
当前,美国对经越南转运的中国商品加征40%关税的举措,看似对中国产业链构成重大威胁,但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短期内实际冲击相对有限。
中越两国同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持续生效,意味着中国对越南的直接出口,目前并未被纳入新关税的打击范围。
更重要的是,越南制造业的“主动脉”仍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以电子产业为例,越南组装的智能手机中超过65%的核心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深度依存关系意味着,若越南选择无脑信任美方,造成的影响必然是国内相关厂商,因为制造业原材料失去供应,面临停产的困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来看这条关税利刃,正悄然抵住中国制造的两大命门。
首先,加强对中国制造的审核力度,无疑会让在越华企生产供应链陷入困境。
为了满足美国新规,在越中资企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原材料的本地化率,例如采用越南本土生产的零部件。
但现实困境是:富士康在越南北宁的工厂曾尝试采购本地电容器,却发现越南供应商的产能,仅能满足其需求的15%,且价格高出中国同类产品40%。
更棘手的是,越南缺乏完整的产业配套。
一家东莞家具商在越南平阳省投资建厂后,发现当地竟找不到符合标准的金属铰链供应商,最终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半成品。
在越南简单抛光后贴标,可这正是美国新规重点打击的领域。
其次,美国正在将40%关税打造成“标准化武器”。
据美国智库透露,特朗普团队已着手研究,将类似条款复制到与印度、墨西哥的贸易谈判中。
这种多点围堵的策略一旦成型,中国商品绕道第三国出口的路径,将被系统性封堵。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越南对美国商品的零关税政策。
该条款如同在区域贸易网上撕开一道口子: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能以“越南制造”身份免关税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市场,直接挤压中国品牌的东南亚份额。
这种“借道反攻”的贸易新形态,可能比关税本身更具杀伤力。
不过对此,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反制途径。
中国反制
中国在应对美越贸易协议的博弈中,并非被动接招,而是握有实实在在的产业链“王牌”。
商务部那句“坚决反制”的警告绝非空话,背后是一套成熟的工具箱。
中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控制原材料供应链。
数据表明,越南超过一半的工业原材料,有赖于从中国进口。
从纺织厂的纱线、电子厂的电路板,到光伏组件的硅片,中国掌控着这些关键环节的命脉。
如果中国对出口越南的特定原材料加设门槛,比如,提高精密电子元件对越输出门槛,越方境内的相关工厂流水线,支撑不了几天就会“断血”。
这种依赖不是偶然,而是产业链长期深度绑定的结果,2024年越南对华贸易逆差突破30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都有近1亿美元的商品从中国流向越南工厂。
这种供应链的深度绑定,让越南在配合美国打压中转贸易时不得不三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越总投资额超过200亿,覆盖电子代工、纺织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以耐克、阿迪达斯的代工厂为例,虽然品牌是美国,但生产线上的设备、管理团队甚至部分核心零件,都与中国资本和技术密不可分。
如果越南严格执行美国对“中国成分”的高压政策,这些工厂可能因无法达标而失去订单,最终受伤的是越南本土就业和经济稳定。
更微妙的是,美国企业自身也被卷入矛盾。
运动品牌股价因协议消息短暂上涨后又回落,反映出资本对供应链断裂的担忧。
若越南工厂因缺乏中国零件而停产,美国品牌的全球供货链同样会瘫痪。
况且,中越同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中国完全可以依据自贸协定框架,对越南可能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发起贸易合规调查。
例如,若越南为迎合美国而对中国原材料设置额外清关障碍,中国可指控其违反RCEP“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承诺。
这种法律层面的博弈,比单纯关税对抗更隐蔽且更具可持续性。
目前看来,美国联合越南的这一“产业链切割”战略,实则暗藏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风险。
日本证券界的警告一针见血:若将“含中国成分”的商品一律视为转运目标,等于给整个亚洲供应链“打开潘多拉魔盒”。
越南的服装厂需要中国面料,韩国的手机厂依赖中国电池,这种“你中有我”的分工已渗透到每个工业环节。
强行剥离中国环节,只会推高全球制造成本——最终为40%关税买单的,可能是美国消费者。
更深层看,中国正将压力转化为产业链升级的跳板。
一些在越南布局的中企已启动“本地化替代”计划,比如在越南投资配套零件厂,既规避关税风险,又逐步掌控上游。
与此同时,中国对东南亚的技术输出悄然加速,如向印尼转移光伏板生产线,通过技术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这种“越顶突围”的策略,反而可能强化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总体看来,美国的关税大棒看似凌厉,却低估了经济规律的韧性。
如今,越南的出口繁荣仍系于中国的原料供应,此时任何形式的政治切割都将是徒劳且不讨好的。
参考资料
冯亚仁,文远.美国宣布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N].环球时报,2025-07
赵珺,张利娟.中美关税战博弈与破局[J].中国报道,2025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