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最近这段时间里,不少人应该都能感觉到中美之间的“火药味”似乎淡了些。就拿前两年来说,彼时,还处于贸易战当中双方打得可谓是不可开交的状态,美国一方时不时地就进行加关税的动作,还一会儿叫嚷着所谓“脱钩”之类的言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阵子当中,特朗普政府的相关动作竟然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对于中国的一些关键政策方面,居然出现了松劲的情况。
这一变化刚一出现,在美国国内那些向来一贯秉持对华强硬态度的鹰派就首先坐不住了,比如说,参议院议员汤姆·科顿,竟然直接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地拍桌子,大声地质问特朗普“对中国表现得这么软弱,是不是意味着已然向中国认输了”,而且还有一些保守派媒体跟着在一旁起哄,宣称这一情况是“美国战略立场方面出现倒退”。
可尽管这边热闹非凡,但是特朗普政府那边该进行政策调整的仍然在持续调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那么究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并不是美国方面“变软了”,而是客观现实的状况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换一种打法。
要是回溯到几年之前的话,特朗普政府那时对中国的态度那真叫一个强硬得不得了,就像在2018年刚刚掀起贸易战的时候,他就公然放话要达成“让美国摆脱掉对中国的依赖”这样的目标,尤其是在稀土以及芯片这些能够“卡住脖子”的关键领域,采取的动作更是接连不断毫无间断。
就比如说稀土吧,该物质作为制造导弹、新能源汽车,以及芯片等产品的关键材料,全球范围内80%以上的加工能力,均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当时,美国急切地想要自建供应链体系,甚至,在2020年还专门推出了所谓的“稀土供应链计划”,高调喊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稀土的自给自足”,
但是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所发布的最新报告内容可知,美国本土虽然在稀土矿方面具备一定储量,然而,其加工环节却一直处于跟不上的状态,截至目前,90%的稀土加工依旧得依靠中国来完成,而他们自建的加工厂,要等到2026年才能够投产运行。如此一来,之前所喊出的“脱钩”口号,根本就不具备现实可行性,所以,到了这一轮中美谈判的时候,美国不得不做出松口让步,不再一味坚持那种“非黑即白”的强硬立场,最终默认了与中国在稀土领域所存在的合作需求。
芯片领域所呈现出的变化则更为明显,之前,特朗普提名了一位前国防部官员,负责出口管制相关事务,这个人在一开始便放话声称要“对中国芯片出口实施全面封锁”,甚至,连中低端芯片都丝毫不想给予中国,可是这一消息刚刚传出,像苹果、高通等,这些美国科技巨头企业就立马着急了,从高通2024年所公布的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占据了其全球营收的65%之多,要是真的全面封锁芯片出口给中国,那就相当于,将自身的大半个市场白白拱手让予他人。
最终,还没等这位官员正式上任履职,特朗普就悄悄地撤回了提名,转而推出所谓“精准限制”政策,也就是只对高端芯片实施限制措施,而中低端芯片则该售卖依旧进行售卖。
上述这些调整变化对于明眼人而言都能够清晰看出来这样一个事实:并非美国内心不想强硬对待中国,而是客观现实导致他们强硬不起来啊。
特朗普为什么会突然“变脸”呢?究其根源,实则皆为现实所迫,要知道每一步的相关调整均难以避开“美国利益”这一关键要素,尤其是其中紧密关联的经济以及选票等方面。
先说经济层面的情况,前几年那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非但没让美国自身从中获取益处,反而使美国承受了诸多损失。依照美国劳工统计局给出的数据,2023年美国 CPI(也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最高时达到了9.1%,其中竟有15%的通胀压力,是源自对华加征的关税,像中国出口的家电、家具这类民生用品,在加征关税之后价格大幅上涨,最终,却由美国的普通民众来承担这一后果。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企业,除了科技类公司,连农场主也遭受严重影响。依据美国农业协会所发布的报告表明,在2018 - 2023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减少了30% ,众多农场主因为大豆难以售出,只能无奈申请政府给予补贴。这般种种问题堆积起来,使得美国企业界怨声不断,纷纷对特朗普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作出调整。
接着来审视选票的情形,特朗普在就任大半年的时间里,支持率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依据盖洛普于2024年5月所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他的支持率仅仅只有41% ,而明年马上就要面临中期选举,对于他而言,摇摆州的选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摇摆州当中,从事制造业、农业的人员占比较多,他们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便是“究竟能不能赚到钱”以及“物价到底会不会上涨”。
特朗普心里十分明白,倘若依旧推行全面对抗政策,而经济却毫无起色的话,那么选票肯定是难以保住的。所以他才会讲出这样的话语:“政策理应服务于美国人的切身利益,而非仅仅流于喊口号的形式。”
最后要说的是能力相关问题,美国虽怀揣着“脱钩”的想法,然而,其自身实力却根本无法支撑这一设想。
除了稀土方面,美国在诸如关键矿物、新能源产业链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都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美国商务部于2024年所发布的报告已然承认,在锂、钴、稀土等多达20种的关键矿物之中,美国有17种依赖进口,且其中一半以上,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在短期内想要寻找到替代供应商,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就拿锂矿举例来说,澳大利亚虽然在锂矿储量方面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加工技术上却比不上中国,想要建成完整的供应链起码需要5年的时间。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强行推进“脱钩”,这无异于自断自身的产业链,即便特朗普迫切想要赢得选票,可也不敢贸然去冒这个巨大的风险。
面对特朗普所做出的相关调整,鹰派尽管骂得极为凶悍,然而却毫无能力去将局面予以扭转,在这过去的两年里,美国决策圈当中的风向,已然发生了改变,那就是那些始终一味高喊“对抗”的鹰派官员,正逐步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批懂得经济且讲求实际的务实派。
就像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如今负责对华政策的官员,大多具有企业背景,其中存在一位前高盛高管,其曾公开表示:“和中国的关系并非呈现‘非敌即友’的态势,而是需要达成‘斗而不破’的状况,在该合作的地方切不可硬扛,在该竞争的地方也绝不能手软。”这种思路同鹰派的“全面对抗论”完全迥异,然而却更契合美国当下实际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最近所发表的一篇报道同样提及,如今美国政府内部在召开会议,针对对华政策展开讨论时,“经济影响”已然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再也不复以往“意识形态优先”的情形。
鹰派虽然依旧能够在媒体之上进行发声,可是在政策制定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意见已然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对于特朗普而言,他所想要获取的乃是“能够拿得出手的成果”,诸如中美贸易额出现回升、企业利润得以增加,这些相比较于“赢了对抗”所获得的名声,实在要实际得多。
许多人纷纷提出疑问,既然美国政策已然做出调整,那么中美关系是不是就会有所好转呢?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特朗普所进行的调整,并非意味着“认输”,也并非体现出“友好”,而仅仅是转换成为一种更为务实的博弈方式,也就是从原本的“全面对抗”转变为“边谈边斗、边合边防”。
例如在当下,美国一方面放开中低端芯片的出口,而另一方面却仍然在对高端芯片进行限制,一边同中国展开关于农产品贸易的洽谈,另一边却还在寻觅盟友试图组建“芯片联盟”。中国方面也始终保持清醒,既紧紧抓住合作的契机,比如扩大从美国进口大豆、能源,同时也在致力于弥补自身的短板,例如加快高端芯片的研发进程、合理布局稀土产业链。
这样一种博弈状况,将会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常态,那便是不会走向彻底的对立,因为双方之间的利益捆绑实在过于紧密,同时也不会实现轻松的共处,竞争必定还是会继续存在。对于中国来说,既需要警惕美国所实施的“精准限制”,同时也要紧紧抓住合作所带来的机会,从而稳住自身的发展节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