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从开播前的摩拳擦掌到上线后的热搜刷屏,赵今麦与张凌赫二搭的《樱桃琥珀》是否能播成爆款暂且不论,但是“牛麦”CP的再续前缘,绝对是极具吸睛的卖点之一。

而这种既熟悉又新鲜的二搭模式,实则预示着长剧市场的另一种新风向:前几年还在热衷换乘的平台们,今年已纷纷转而押宝二搭。
这种选角思路的快速转向,其实并不难理解,本质上仍是平台对于“确定性”的追求。在剧集工业越来越倚重市场回报率的当下,一部剧是否值得投入、能否爆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置的热度模型。而二搭恰恰是一种已经被验证过、用户熟悉、CP基础稳固的模式。比起冒险试水全新组合,二搭显然更符合准爆款策略。
但在这背后,很多问题也正在浮现。换乘导致演员资源被反复交换使用,二搭则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让新人演员几乎没有立足空间。换句话说,无论是换乘还是二搭,说到底都不是创作思路的革新,而是平台制作逻辑日趋保守的信号。
新流量难产,旧流量再被反复使用,平台在“稳妥”与“试错”之间,选择了前者。于是,长剧市场一边埋怨观众不买账,一边又把选择权死死锁在那一小撮可控的熟人身上,最终积重难返,才不得不恶性循环。
从换乘到二搭
如果说换乘是平台试图打破固有组合、探索新CP可能性的过程,那么二搭则是对成功经验的回溯,是一次保守而精准的市场回笼。到了今年,长剧市场的“二搭潮”更是愈演愈烈,许多老搭档的回归都像是在对观众发出一封邀请函:“你们嗑过的,现在可以继续嗑了。”

比如,前段时间在腾讯视频招商大会上官宣的《尚公主》,就敲定了由孟子义和李昀锐二搭出演。两人去年凭借《九重紫》里“温婉贵家女+禁欲忠犬男”的设定,赢得了一批忠实CP粉,给剧集带来了不俗的热度和播放成绩。
如今平台想要再度成功复刻《九重紫》的热度,《尚公主》显然就是一次主动的投喂行为。

类似的还有景甜和张彬彬。两人曾于2021年在《司藤》中塑造了令人惊艳的“人妖恋”,彼时景甜事业翻红,张彬彬也顺利破圈。今年,他们继续搭档出演尾鱼另一部风格浓烈的小说《龙骨焚箱》,无疑是给这部剧的热度提供了第一道保障。

此外,李一桐与胡一天也被传或将二搭出演伊北的小说《美人余》。虽然他们一搭拍摄的《我的时代,你的时代》算不上剧集爆款,但剧中的CP氛围被不少观众称为清爽耐看,属于“后劲型CP”。如果这对“冷门CP”能二搭成功,也不失为是一次对“中腰部演员CP价值”的再激活。
近两年的已播作品中,“二搭”更是频繁出现。《国色芳华》是杨紫与李现继《亲爱的,热爱的》之后的再度合作;《珠帘玉幕》由刘宇宁与赵露思联手出演,他们此前曾合作《长歌行》,一度因“二番出彩”引发CP话题;

《永夜星河》里的虞书欣与丁禹兮,曾在《月光变奏曲》中被视为“书圈CP的典范”;而《与凤行》则将赵丽颖与林更新再次绑在了一起,这对从《楚乔传》时期走来的老CP,如今依旧具备不容小觑的观众号召力。
以及,眼下正在热播的《樱桃琥珀》,让赵今麦和张凌赫这对“牛麦CP”重新回到CP热榜。二搭现象几乎已覆盖从头部演员到腰部演员的主力阵容。如果说2023年是“换乘元年”,那么2024年就是“二搭”的主场。
而为什么二搭越来越流行?归根结底,是剧集市场资源配置逻辑的转变。平台需要热度,但现在大多数演员的个人粉丝体量无法支撑整部剧的热度传播。相比起早年间“大流量一人带飞”的神话,许多年轻演员单打独斗的能力明显削弱。

CP粉作为一种稳定而高粘性的受众群体,不仅能在剧集上线前制造期待情绪,也能在上线后形成高频打投、剪辑、互动等自传播行为,从而显著拉升剧集声量。因此,相比起单一演员粉丝的战力,双人CP粉反而具备更强的数据整合能力。
而且二搭还有一个优势是“稳定”。当前剧集投资动辄上亿,谁也不敢轻易用一对从未合作过的新人赌热度。一搭成功的CP,意味着彼此之间已经过了磨合期,默契度、对戏状态、外形适配都已有参考样本,哪怕剧本、角色不如预期,也能凭“CP滤镜”为剧情本身兜底。这种不会出错的稳定感,是剧集工业化下追求安全回报率的一种妥协。
更重要的是,二搭也是IP改编策略的一环。很多二搭项目本身就是为CP量身定做的,这些项目从源头上就锁定了“曾有成功搭配经验”的演员,IP改编也倾向于围绕CP关系做文章。“大IP+熟CP”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下长剧市场最稳妥的商业方案。
选角难,想被选更难
在长剧市场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平台们很清楚:光有大IP、大制作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在开拍之初就拉满热度值,观众预期、招商能力、话题营销,样样都要一并考虑。带有热度光环的二搭CP便成了现阶段操作性最强的热度催化剂。
依旧是以《尚公主》为例。该项目起初并不拥有强势的版权光环,但就在孟子义与李昀锐二搭回归的消息释出后,却立刻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有业内人士透露,《尚公主》的立项推进节奏之所以如此迅速,正是因为主创阵容有热度保障,片方得以较快获得平台与广告方的认可。

还比如,正在热播的《樱桃琥珀》,虽然拥有“正午阳光出品,曾璐编剧,张开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等班底加持,但真正让这部剧未播先火、频繁登上热搜的,还是赵今麦与张凌赫的二搭效应。两人在《度华年》积累起初代“牛麦”CP粉后,一直被粉丝认定为“情缘未尽”,此次在新剧重聚,平台更是有意在物料营销中突出两人CP感的延续性,意图唤起观众的二创情绪。
不难发现,二搭的逻辑性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CP预热极大程度降低项目宣发成本,最大程度地利用CP粉保证新项目的热度。也正因如此,演员是否“可二搭”也成为了平台评估项目可行性的隐性标准之一。
站在平台角度,目前符合带热度、有话题、能抗剧的演员,几乎集中在中腰部以上的位置,但其中真正愿意持续频繁拍长剧的,又只有少数。

比如,杨紫、 虞书欣 ,以及之前的赵露思是女演员里最常用的三张保险牌;男演员方面,又属刘宇宁、张凌赫、林一、辛云来频频成为各项目的二番男主。这批人几乎包揽了大多数平台主推项目中的男女主配置,不做换乘,那就只能二搭。
更现实的是,许多女演员自己也在“找搭子”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困境。她们大多已经稳居头部,却迟迟无法与比自己咖位更高的男演员配戏。原因很简单,咖位更高的男演员并不愿意为她们降番出演,而咖位更低的男演员,则很难撑起项目融资与热度,平台不会买账。

杨紫在《国色芳华》中再次搭档李现,几乎是她目前能拿到的最好资源配置;赵露思与刘宇宁的二搭也被视为可选范围内的最佳;赵今麦找张凌赫、虞书欣找丁禹兮,都不只是合适,而是“只能如此”。换句话说,流量男演员的可用空间早已被圈定,平台和女演员几乎是在一张有限的棋盘上反复落子。
而这也带出了一个更核心的现象:市场上的选角逻辑早已不是“选谁合适”,而是“谁能被选”。如果不是已经有一搭成功的前提,平台和制作方根本不会将某些人纳入考量范围。选角过程从开放竞争变成了封闭筛选,如果你不是熟人、不是合作过的人、不是已有数据支撑的人,你连候选名单都进不去。
这种逻辑的延伸就导致“非熟人不可用”。哪怕是风头正劲的新晋演员,也很难直接跳过“CP测试期”进入主流选角渠道。更何况,平台在二搭模式下更倾向于重复使用熟悉演员组合,意味着新人连一搭都难实现,更别提通过一搭获得二搭机会。
选角难已经是行业共识,更可怕的是“想被选,更难”。没有背景、没有作品成绩、没有CP扶持的演员,即使拥有演技和外形,也很难在这个系统中被注意到。即使成功出演,也很难再获得第二次被选的机会。
真没新人演员了?
在二搭大行其道的当下,长剧市场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也浮出水面,那便是新人演员已经很难出头了。
看似平台在不断探索新CP、尝试新组合,实则不过是熟人之间的反复搭配与重组。从男女演员的“换乘恋爱”,到如今甚嚣尘上的“二搭经济”,平台所展现出的不过是对安全配置的高度依赖。而在这一片热闹中,真正的新面孔越来越少,甚至连露头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并非观众不欢迎新人,也不是市场缺乏年轻演员,而是剧集制作的全流程,已经逐步将“新”的可能性排除在外。

以往市场对新人的容忍度更高,也更愿意给机会。青春题材剧一直是新人成长的主阵地,从《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到《你好,旧时光》,这些成本不高、节奏明快的作品中曾涌现出胡一天、沈月、李兰迪、张新成等一批年轻面孔,成为各大平台争相签约的新兴力量。

但这一切在近两年急剧变化。2023年《当我飞奔向你》是少数靠生脸成功突围的案例,周翊然和张淼怡凭借自然的表演和清新的CP感获得市场认可,但这种案例已属可遇不可求。今年类似的青春剧《树下有片红房子》,虽然也用了相对年轻的演员,但播出节奏被延后,话题度也不及往年同类项目,导致翟潇闻、杨肸子、鹤秋始终距离“升咖”差了一口气。
相反,原本适合启用新人、捧出新流量的IP项目如《龙骨焚箱》《樱桃琥珀》《尚公主》,却无一例外由已经成名的演员出演,反复捆绑熟面孔,丝毫不给新人留出空间。
在数据导向的行业思维主导下,演员的微博指数、热搜频次、粉丝体量、过往剧集“带货”能力,甚至是与他人合作时的CP数据表现,都成为衡量其是否可用的标准。而新人因为缺乏参照系、没有粉丝基数、缺少代表作,天然就处于劣势地位,甚至连参与试镜的机会都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选角的封闭性也逐渐蔓延到了剧集类型层面。过去A级青春剧往往承担起“孵化新人”的职责,它们投入成本适中、容错率高、观众包容度强,因此平台也更愿意将这些机会交给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
然而,眼下平台对于这类项目的热情已经大幅下降。一方面,A级青春剧难以承担KPI,不如S级古装大剧回本快、招商顺、会员拉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趋于单一的大背景下,平台更倾向于集中资源砸大项目,而大项目又天然排斥新人,最终造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
平台怕失败,剧方怕亏本,广告主怕冷场,三方都倾向于选择熟面孔,谁也不愿意试错。甚至连分账剧、短剧这类更低成本的内容,也开始卷入流量内卷,布满了腰部艺人和回炉选秀选手,新人连打副本的资格都快没有了。

十年前,一个演员可能通过一部小成本网剧、一部青春电影、甚至一个配角逐步爬升。十年后的今天,新人演员没有A级剧可拍,S级剧轮不到,B级剧不稳定,平台签约计划也大幅收紧。试想,一个没有跑道的市场,如何期待新选手起飞呢?
久而久之,观众的审美疲劳、市场的同质化、内容的公式化将变成全行业难以回避的危机。
回头再看今年的“二搭潮”,实际上是一种创造力的透支。当市场只能靠换乘、二搭这些低风险组合来制造热度,说明它已经失去了培养新人的动力。而当一个行业不再生产新人,它的未来也就只能被不断翻炒的“旧人”所占据。
没有新鲜面孔的长剧市场,是不可能真正迎来爆款和内容突破的。我们期待新人,不只是为了看到更多不同的脸,也是为了重新找回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故事和想象力。也唯有新人不断被发现、被使用、被塑造,国产剧才有真正可持续的活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