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罕见转发了福建舰弹射舰载机的视频画面,成为少数几个敢公开歼-35弹射画面的日媒,其他日媒则是大多只发布歼-15T和空警600的画面,却故意隐去了歼-35。
福建舰弹射视频一出,评论区的日本网友就态度鲜明地分成两派。多数人仍带着固有偏见质疑贬低:有人直言“不可能,肯定是假的”,有人咬定是“抄美国的纸老虎”,还有人扯起“航母无用论”,宣称“现在早是无人机和导弹的时代”。
但在一片质疑声中,有位细心的日本网友发现了关键线索。他留言指出:“这不是‘首次成功’,而是‘首次公开发布’。视频其实是今年3月拍摄的,说不定早在那之前就已经成功进行弹射了。”
虽然这名日本网友没有在留言中给出具体的依据,但结合官方通报和视频画面,这个推测的合理性也逐渐清晰。
首先,在官媒的通报里,就明确提到:“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此前完成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请注意,这里的“训练”二字大有讲究,和“测试”有着本质区别。
在军事语境中,“测试”是工程验证阶段,比如检查弹射系统的结构强度、与舰载机的兼容性,属于研发后期的硬核考核;而“训练”更侧重操作熟化,是舰员和飞行员的协同演练,意味着前期技术测试早已过关,已经进入实战化准备阶段。要是9月才刚完成“首次测试”,通报里必然会用“测试成功”的说法,“训练”二字实则默认了技术早已成熟。
第二个关键线索则是甲板舰员的着装。航母甲板作业人员常年要面对海上风浪,通常会穿长袖工作服,再套上颜色各异的识别服——红马甲负责武器调运、黄马甲则负责调度舰载机的转运、放飞和回收,便于快速区分职责。
图注:在官方这次公开的视频中,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员身穿棉衣,这说明当时气温比较低
福建舰近期在海南岛附近海试,9月的海南气温基本维持在30度以上,白天海上更显闷热,舰员穿单薄长袖就足够了。但视频里的舰员却穿着厚实的棉服,显然拍摄时气温很低。而今年3月福建舰进行第7次海试时,地点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当时当地气温仅3到7度,穿棉服正合适。所以,此次官方公布的视频画面与当时的海试环境完全吻合,说明这段“三连弹”画面,很可能是半年前的存货。
所以,从这两点来看,这位日本网友的推测并非不无道理。如果推测成立,福建舰完成舰载机弹射的实际时间,比公开时间足足提前了半年。
此前,包括日本防卫省在内的外界普遍认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装置还处于2024年底的初步验证阶段,五代机歼-35的适配测试要等到2025年下半年。但事实是,今年3月就很可能已实现歼-35、歼-15T和空警-600的“三连弹”,这不仅证明中国从滑跃起飞(辽宁舰、山东舰)到电磁弹射的技术跨越十分成功,而且测试进度更是远超预期。
如此顺利的进度,证明福建舰在设计上是十分的成功的,子系统的配套做的也非常好,所以没有出现美军福特级那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窘境,而这也使得福建舰的服役窗口可以大幅提前。目前福建舰在南海的试验应该就是收尾工作,为服役做最后的冲刺。
南海水域广阔、深度适宜,是开展大规模舰机协同演练的理想区域,也是未来航母编队可能执行任务的重点区域。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天福建舰就可能驶向三亚港,停靠海军三亚基地,开展涂装调整、人员轮换和武器上舰等服役前的最后准备。
综合来说,无论是日本网友发现的时间细节,还是官媒“训练”与“测试”的表述差异,亦或是舰员着装与海试时间的吻合,都指向同一个明确事实: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早已突破关键节点,实际进度远快于外界想象。
若国庆前后能迎来正式入列,这不仅是中国航母发展的里程碑,更用实打实的速度证明,中国海军已稳步迈入电磁弹射时代。未来,中国在远海大洋守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也必将迎来质的跃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