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南海风急浪高,菲律宾船只再次选择在中国国庆假期期间多路出击。据菲律宾媒体10月8日报道,从当地时间7日中午起,菲方多艘渔政船和海警船从本土出发,驶向黄岩岛附近海域。
与此同时,菲方还派出多艘船只前往南沙群岛的仙宾礁一带。截至7日午夜,菲方船只已陆续出现在美济礁、仁爱礁和信义礁附近海域。
菲律宾显然试图以“多点开花”的战术分散中方注意力,疲扰中国海警,企图在某一方向实现突破。然而,中国海警早已严阵以待。
全面布防
在广阔的南海海域,中国已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海上钢铁长城”。根据船舶信息网站的公开数据,仅在黄岩岛海域,中国海警就部署了至少9艘执法舰艇。
而在南沙群岛的仁爱礁、美济礁和仙宾礁方向,还有至少10艘中国海警执法船在岗执勤。此外,在中业岛等菲方非法占据的岛礁周边,也有多艘中国海警船执行警戒任务。
这样的部署,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海上监控与防御网络。
果不其然,当地时间8日凌晨,当多艘菲律宾海警船和渔政船试图靠近黄岩岛时,还未进入领海范围,就遭到中国海警船的拦截。菲方甚至未能接近黄岩岛的领海基线,新一轮的挑衅再度以失败告终。
“温水煮蛙”:中国为何选择克制?
面对菲律宾的频繁挑衅,中国展现出高度的战略定力。中方将黄岩岛划定为海洋生态保护区,暂不进行填海造岛。这一做法看似温和,实则暗含深意。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中国既减少了外界的批评声音,也保留了未来根据局势升级行动的空间。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菲律宾拉拢美国等外部势力介入,中方可以迅速调整策略,转为更强硬的应对。
这种“温水煮蛙”式的反制,既维护了地区稳定,又不断巩固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南海始终秉持“有理有节”的原则,海警执法避免直接开火,军事演习也保持克制与针对性。
菲律宾为何持续挑衅?
尽管菲律宾在黄岩岛屡次受挫,甚至出现过“举白旗”求和的尴尬场面,但其挑衅行为仍未停止。这背后是国内政治、外部势力、战略误判与经济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是转移国内矛盾。
马科斯政府正面临物价高涨、民生困难等多重压力,近期又因防洪工程腐败案引发民众抗议,执政压力巨大。通过炒作南海议题,菲政府试图将公众视线从内部治理问题转向所谓“外部威胁”,以巩固政治支持。
二是倚仗外部势力。
菲律宾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合作不断加深,这助长了其在南海冒险的底气。
根据《强化防务合作协议》,美军新增在菲军事基地的使用权,其中卡米洛·奥西亚斯基地直面南海;菲方还从韩国、日本引进了新型护卫舰,提升军力;有分析认为,菲律宾试图充当美日等国的“代理人”,将外部军事力量引入南海。
然而,美国的实际支持却有限。虽然在菲船与中国海警发生碰撞时,美军“里根”号航母在200海里外活动,但并未介入。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局面,让菲律宾处境尴尬。
三是战略误判与恐惧。
菲律宾对中国在黄岩岛的意图存在严重误判和担忧。中国于2025年9月宣布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既占据“生态保护”的道义高地,也以立法形式强化了管辖事实;菲军方担忧,中国可能像在美济礁那样,在黄岩岛进行填海造岛并部署军事设施。由于黄岩岛距菲吕宋岛仅约200公里,一旦如此,菲方主要军事基地及首都马尼拉都将处于中方监控范围,战略压力巨大。
四是经济依赖与误判代价。
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其实与其自身经济利益严重不符。
中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719亿美元;菲律宾香蕉、菠萝等农产品,以及镍矿、铜矿等资源性产品,超40%出口至中国;海上对峙导致近千艘菲渔船无法进入黄岩岛传统渔场作业,每日损失超过300万比索。
(图片来源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