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天的陕西黄土高原上,很难想象八十多年前这里曾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抗战八年,日本军队的铁蹄席卷了中国半壁江山,东北白雪、江南稻浪、华东城池,无数地方都成为了废墟焦土。但陕西,这块厚重的土地,却始终没有沦陷在敌人的脚下。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有人疑惑,是不是纯靠运气?可风陵渡码头遗留的炮弹壳、潼关城墙斑驳的弹痕,以及当地长者口中的往事,分明说明这一切绝非侥幸。

1938年初春,日军已经把太阳旗插到山西风陵渡的岸头,潼关对面的守军早已严阵以待。

老兵李祥麟至今还记得,那几年日军重炮昼夜不停地倾泻在城墙和堤防上。

一天下来,足有三百多发炮弹把城砖轰成碎末,而黄河却横亘其前,湍急得能颠覆木船。日军试过搭浮桥,但还没完全架起,就被潼关守军精准炮火摧毁。有一回,日军一条快艇冒进河心,正中一发炮弹,艇身顿时四裂,残骸顺流漂了好几天才被捞到下游。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单靠黄河还不行,中条山的阻击更见血性。

38军将士困守山中,每逢寒冬连棉衣都换不上,饥饿时挖野菜伴盐充饥,哪怕如此,阵地从未后撤寸步。赵振海班长带全班拼杀于山谷,枪刺都拼得卷了刃,最后只剩他独自倚石接力搏击,只因身后就是故乡,“一步不退,脚下就是家。”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八路军同样英勇。

1939年秋,日军曾试图夜渡禹门口,没想到刚靠岸就遭遇伏击。当地百姓熬夜举灯于山梁,一旦发现敌踪便敲锣示警,锣声、厮杀声在群山间回荡。

十五岁的放羊娃马拴柱当年把羊驱入布雷区,引开日军,自己虽跌断腿,也未让敌人找到粮仓藏地。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其实,日本人根本没放弃过染指陕西。1942年甚至提出大规模进攻计划,准备自山西、河南、武汉三线夹击。

然而太平洋战争局势急转,中途岛惨败后,日军被迫调动主力驰援前线,本拟攻向陕西的部队悉数东调。

俘虏后来回忆,那时山西的日军供给愈发紧张,步兵子弹一天只有五发可用,又怎扛着枪强渡黄河?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陕西百姓并非袖手旁观。

潼关修筑工事期间,商户纷纷拆下门板当盾牌,乡村的媳妇送饭,先生带着学生救护伤员。铁锹坏了一把又一把,磨破的手裹着布继续干。

王汝厚老人回忆年少从军,在潼关修铁路守哨,亲眼见同袍被炸身亡,鲜血溅烫脸颊。工地上的号子、担架队脚步,万人汇聚的气势,远处敌人用望远镜也摸不清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抵抗洪流。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如今的潼关古城,依然可以见到城砖缝隙里的锈迹弹片,地上的战壕清晰可辨。老人们说,彼时夜深,黄河对岸鬼子偶尔呼喊叫嚣,而这边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守着一份决绝。男人举起锄头固守堤坝,女人在家缝针纳鞋,为守护家园各尽其责。

是不是很反常:日军踏遍大半个中国,为何唯独放过陕西?

最终保住这片黄土地的,从不是单一的天险,更是无数热血儿郎的坚守,是埋骨青山的将士与手上老茧的百姓。每一滴黄河水里都浸透着沉甸的牺牲与不屈。

这静静的高原,如今早已风平浪静,但只要你沿着历史的风尘驻足倾听,似乎还能听得到当年那一声声坚定的吼问——想踏过黄河?先问问我们答应不答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