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以法之名》悬疑叙事拉升正剧张力

包 澜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以法之名》,收获了不少好评。剧中,海东省检察院派员指导东平市办理“万海案”,其间发现当地公检法同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利益勾连,遂联合有关部门展开侦查,开启了一场与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斗争风暴。这个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的故事,富有时代性、严肃性,展现出现实主义政法大剧的面貌与气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作品播出后,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热情猜测剧中角色的正邪归属,主创们也在宣传中饶有兴致地“卖关子”,明示“后面变化很多,大概率猜不到”。人物身份、剧情走向的悬念感,让观众“入坑”“上头”,也印证了这部作品悬疑叙事的成功。

《以法之名》悬疑叙事拉升正剧张力

悬疑叙事拉升正剧张力

剧集《以法之名》海报。资料图片

在常见的罪案题材悬疑叙事中,创作重点多是悬疑氛围的营造,精巧结构的设计。为服务于这一效果,剧集常会强化虚构色彩,观众在欣赏时,也不会预期或苛求作品具有写实性。但《以法之名》的选题,内在地规定了背景、事件和人物行为方式等必须贴合现实逻辑,不能“出戏”。

剧中,东平这个地级市的政法系统中,人物关系盘根错节,各色人等心思各异。剧中角色你来我往、试探交锋;黑恶势力和保护伞隐藏暗处、阻碍调查。《以法之名》将悬疑叙事扎实地建立在规定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逻辑上,建立在政法系统的运行规则上,既直接融入“辩护律师当庭翻供”等高烈度的戏剧冲突中,也巧妙地体现在人物台词、眼神、微表情“表面沉稳”的弦外之音里。

相比同样运用了悬疑叙事的《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剧集,《以法之名》聚焦小城市政法生态,离观众相对更近。观众更容易代入自己对职场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感受,作品的悬疑叙事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除了主角洪亮外,《以法之名》其他形象也很有“活人感”。东平市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李人骏,起初一心要把市里高度重视、自己主抓了两年的“万海案”办成铁案。但紧接着,辩护律师当庭高呼“万海不是黑社会”,省检察院随即收到举报,直指李人骏就是黑恶势力真正的保护伞。伴随着故事的推进,李人骏和观众同步看到了“万海案”的疑点,看到了东平政法系统暗中的“组织关系网”。面对黑恶势力对自己的围猎与要挟越来越近,李人骏的内心从最初急切地追求“仕途进步”,陷入了“情、理、法”碰撞中的挣扎与抉择。

在这部有70余个角色的群像戏中,每个让观众一眼猜不准是黑是白的角色,都有其复杂性。悬疑叙事带来了人物前与后、表与里的反差,丰富了人物层次,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错综复杂的故事,将司法实践“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检察官同流合污是贪污重罪,随波逐流是渎职犯罪”等法治理念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来,表达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展现了检察侦查工作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呈现,能够将观众对法治的思考引向深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