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赛场,代表中国澳门队出战的朱雨玲4比2战胜中国队00后小将陈熠,首次登顶WTT大满贯赛。

朱雨玲说:“今天这场比赛我们双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希望大家能给年轻小将掌声。能回到赛场像梦一样,我希望这个梦继续下去。”

半决赛赛场,朱雨玲与老对手伊藤美诚再次相遇。这一次,朱雨玲以4比2的比分,实现了这场迟来五年的“反击”,昂首挺进决赛。

赛后,她平静而有力地宣告:“时间永远是在滚滚向前,她不是五年前的她,我也不是五年前的我。”朱雨玲的晋级之路含金量十足:接连淘汰世界第二王曼昱、韩国名将申裕斌,曾是世界第一的她“王者归来”。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从巅峰到深渊:一场与命运的角力

此前与伊藤美诚的五次交手,朱雨玲三胜两负,2018年、2019年的两次对决,伊藤美诚均笑到了最后。彼时正值东京奥运会备战关键期,在国乒“输外战如芒在背”的高压环境下,持续的压力让她的身体悄然发出警报。

2020年8月,东京奥运会队内模拟赛前,因免疫系统问题,朱雨玲无奈退赛——这是她最后一次身披国乒战袍出现在赛场。不久后,甲状腺癌的诊断书,将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准大魔王”,推向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回望巅峰岁月,朱雨玲的乒乓履历曾闪耀着无数高光。

1995年出生的她,与陈梦并称“国乒女单双子星”。18岁杀入世乒赛四强锁定主力;2010年成为世青赛最年轻女单冠军;2012年包揽世青赛女团、女单、女双三冠;2014年助国乒夺得世乒赛女团冠军,仁川亚运会摘得女团、女双桂冠;2015年拿下世乒赛女双、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女双冠军;2016年成为全锦赛首位女单三连冠得主,再夺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还以P卡选手身份随队征战里约奥运;2017年10月首夺世界杯女单冠军(职业生涯首个三大赛单打冠军),11月登顶世界第一;2018年横扫世界杯、世乒赛、亚运会女团冠军;2019年实现亚洲杯女单三连冠。师从“大满贯之父”李隼,她一度被视作下一个“大魔王”的最佳人选。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从云端跌落,不过瞬息。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夕,甲状腺癌的确诊让她的运动生涯急转直下。2020年3月的那场国际赛事,成了她暂别赛场的句点。2021年底,新奥运周期开启,朱雨玲正式告别国家队。

甲状腺癌的手术台,是朱雨玲人生中未曾预料的战场。2021年9月28日,术后不久,她在社交媒体上贴出微笑竖拇指的照片,配文“勇敢地卸下包袱”。这简单的七个字,是向病魔宣战的檄文,更是与世界和解的宣告。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她坦言确诊过程的挣扎:“其实2019年我就察觉身体异常,但当时正全力冲击东京奥运资格,不愿轻言放弃,所以刻意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奥运梦想的沉重与身体的预警在她体内撕扯,最终,一场大手术切除了肿瘤,也暂时切断了她的职业乒乓之路。当医生说出“至少需要六个月静养”时,朱雨玲清晰地意识到,“可能很难再以选手身份回归了。于是,我彻底离开了乒乓球世界。”

放下,有时是另一种形式的拿起。

多面人生:在跨界中重构自我

“一个会打乒乓球的multitasks (多任务并行者)”,这句话不仅出现在朱雨玲各个社交平台的自我简介中,更是她放下球拍后的真实生活。

“术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对校园的向往引领朱雨玲走进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课题《精英运动员职业转型影响因素研究》源于切肤之痛:“离开赛场时,我曾陷入迷茫:‘除了乒乓球我还能做什么?其他选手如何转型?’”她试图拆解运动员与世界之间的那堵“墙”,学术研究成为她理解社会、重构自我的桥梁。“电子科大带给我的,是另一种人生的升华。”

2023年,朱雨玲以副教授身份入职天津大学体育部,创立“雨玲工作室”。身份的转变让她肩负起“以生命影响生命”的重任。面对一群“连拍子都不会握”的学霸学生,她传递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体育的快乐真谛:“上乒乓球课,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带着微笑,开心地玩起来。” 这份育人的喜悦,让她“腰杆都是直的”,成为她新生命篇章中温暖的底色。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同时,她也承担起家庭责任,“因为父母经营半导体相关企业,我也在公司学习管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实习。”并正式担任家族企业执行董事。

天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DoM合作管理学博士、半导体公司执行董事。在多重身份下,朱雨玲的每一天都过得紧凑充实。作为大学老师,她每周要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上6节必修课,同时还要带校队训练;作为在读博士,她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完成了全英文开题报告;作为执行董事,每天上午9点,她会准时在线上参加公司例会。她享受着这种充实:“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从澳门出发:重启乒乓梦

2023年7月出台的澳门《人才引进计划》,被朱雨玲敏锐地抓住机遇,“考虑到澳门能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无论是生活品质、家人团聚还是商业机会”,她迅速行动。凭借卓越的履历,申请“流程异常顺利,2023年9月申请,2024年1月就正式获批澳门居民身份。”

身份的转换,不仅为她打开了个人发展的新空间,更在不经意间,为那颗深埋心底的乒乓球梦想的种子,悄然松动了土壤。澳门,成为她拓展生命版图的又一个新坐标,也悄然架起了通往复出赛场的桥梁。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2024年7月,澳门冠军赛的外卡邀请函意外送达。阔别赛场三年的朱雨玲坦言,“有些不知所措”,但学生们的期待给了她勇气:“他们兴奋地说‘想在电视上看老师比赛’,甚至暑假主动留校陪练。” 这份纯粹的支持,让她决心再试一次。

于是,这位学者、教师、企业管理者,带着对乒乓球最本真的热爱与一身历练后的从容,代表中国澳门,重新站在了国际乒坛的赛场上。复出后的10个月里,早田希娜、平野美宇等名将成为她的手下败将。这个前世界第一用拍子告诉世人,即便她曾病魔缠身,即便她身兼三职,只能在周末进行非系统的训练,她依旧有世界第一的实力。

朱雨玲的回归,远不只是竞技层面的复出。正如国乒功勋教练吴敬平所言:“她完成了自我救赎。”

朱雨玲:回到赛场像梦一样

如今,站在球台前,她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她卸下了沉重的“必须赢”的包袱:“不断追求胜利固然珍贵,但那种永无止境的追逐,往往在退役后留下巨大的存在主义真空。如今我学会了‘松弛感’,真正享受乒乓球运动。”

当朱雨玲在讲台与球台间穿梭,在学术研究与企业管理的世界里探索,又在聚光灯下挥洒汗水,她展现的是拥抱无限可能的生命样本。只要热爱不熄,生命总有下一局。

今年4月,朱雨玲曾在微博写道: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拨云见日的过程
该吃的苦 该受的累
该掉的陷阱 该撞的南墙
一个都不会少
可那又怎样 我们努力就好
如果事与愿违那也一定是另有安排

所有失去的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Every end brings a new beginning

来源 | 解放日报 记者秦东颖 实习生 姜思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