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的烟花秀视频发布后,引发广泛争议。视频中,蔡国强在山脊点燃烟花,绚烂的烟火在高原上空勾勒出“升龙”的景观。面对这一看似壮观瑰丽的景象,众多网友却敏锐地指出,烟花燃放可能产生污染物,对高原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面对公众的强烈关切,事发地西藏日喀则市迅速响应,表示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核查工作。蔡国强本人及其合作的品牌方也先后发表声明致歉,承诺愿意尽全力采取补救与生态恢复措施。目前,活动主办方已将相关烟花视频予以删除。

“云端珠峰”微信公众号
蔡国强是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公开资料显示,他以火药爆破作品奠定艺术地位,从广岛亚运会到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诸多重大赛事活动中都留下了他的创作印记。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以“烟花”为核心的表现手法,既彰显了现代艺术的创新,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盛名之下,蔡国强新作《升龙》的“翻车”速度恐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9月19日烟花表演实施,9月20日相关视频上线后便迅速引发海量质疑,9月21日凌晨,当地政府就已明确表示介入处置。
《升龙》一“升起”就沦为众矢之的,这一现象折射出公众日益高涨的生态环保意识。众所周知,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兼具丰富多样性与极度脆弱性,生态环境保护是该地区一切发展的先决条件。事发地江孜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腹地,不远处便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当雪山、冰川与草原构成壮阔画卷时,更易唤起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本能与热情。
相比之下,蔡国强及其团队,以及支持此次活动的品牌合作方,似乎对在青藏高原大规模燃放烟花的潜在风险缺乏应有的警醒。主办方曾辩解称,《升龙》所用彩色粉末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且已在国际奥委会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多地的燃放测试中,确认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关键问题在于,在城市等人类密集活动区燃放烟花,与在人烟稀少的喜马拉雅山区燃放烟花,二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即便烟花原料确属“可降解”,其燃放后产生的粉末、声响及残留物,仍可能对高原的植物、动物及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对于栖息于此的小动物而言,这些烟花粉末便是实实在在的“生态入侵物”。
值得反思的不仅是燃放烟花的组织与实施者,批准该项目的当地有关部门,更应从此事中汲取教训。平心而论,对于一些生活在此当地人而言,喜马拉雅山是习以为常的日常景观。但越是这种融入生活的“身边风景”,越需要倍加珍惜与守护。若等到生态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坏,再谈补救便为时晚矣。
其实,这场烟花争议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个更本质的命题:随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我们究竟该如何欣赏自然、体验自然,进而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回应“为何选择喜马拉雅这一生态脆弱之地燃放烟花”的疑问时,品牌方工作人员称,活动初心是“致敬自然、致敬文化、致敬环境”。作为知名的户外运动品牌,其主流消费群体本就是一批热衷自然体验的“户外达人”。近年来,户外消费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消费新潮,带动无数爱好者走出城市,利用周末与节假日与大自然实现“零距离”接触。
然而,近年来围绕户外运动的争议也屡屡发生:有的徒步团队打着“热爱自然”的旗号,却在途中随地丢弃垃圾,污染土壤、水源与空气;有的户外爱好者未经批准,便贸然闯入自然保护区,强行干扰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更有甚者,一些所谓 “探险者” 对自然风险缺乏基本认知,仅凭一腔冲动深入无人区,最终陷入险境,还产生本可避免的救援成本。
应该说,人们走出户外、亲近自然的初衷值得肯定,这种对自然的向往与探索本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不过,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自然从来不是个人的私属品,不能任由人类凭主观意愿随意支配。
对于艺术家来说,大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创作背景,但绝非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对更多普通人而言,大自然是供我们感受生态魅力的家园,却永远不是可以肆意索取、破坏的“资源仓库”。
撰文/王钟的
编辑/任冠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