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运河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商贸往来、军资调配的重要通道,堪称“生命线”。
到了飞机、高铁畅通无阻的21世纪,传统的水路就显得效率不够高了。
但这些年我国各大省份还在持续开凿运河,而江西的浙赣粤运河更是投资多达3200亿。
为何在交通发达的21世纪,我国还要建造这么一条超级大运河?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长江的处境
长江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到东海,养育了我国11个省和接近全国半数人口,不仅是沿岸百姓生活水源的重要来源,更主要还是沿江百姓“吃饭”饭碗,许多运河都是依托着长江的江水而诞生的各地“经济脉搏”。
隋炀帝杨广被人们称为“昏君”,但是他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却造福千年。因为有了运河,我国的内陆地区有了“以水代陆”的全新物流格局,也带动了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过,这些年,这条母亲河却频频发出了“干旱”的预警。
干旱的原因有很多,有北方冷空气不够活跃、副热带高压等气候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过度用水、周边植被破坏。
而长江干旱缺水的现象,不仅仅会影响沿岸的经济运输,而且还会对数以亿计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
正是为了解决长江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我国才会决定花费巨资,引三江之水打造一条能够与京杭大运河相比的“浙赣粤大运河”。
世界最贵的人工运河
准确地说,浙赣粤大运河并不是一条运河,而是由浙江到江西的浙赣运河,和从江西到广东的赣粤运河,这两条运河组成的一条比1790余公里京杭大运河还要长的超级大运河。
浙赣粤大运河有1220多公里属于赣粤运河,余下的760多公里属于浙赣运河,全程累计超过了1988公里。这样长的一条大运河建成之后,将会连通包括钱塘江、信江和赣江等众多长江水系,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全新运河。
其实,有关于这条超级大运河的计划,早在1986年就已经开始。
只不过是当时因为涉及需要协调各省、工程项目的难度、还有新出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众多问题,才一直停留在“想法”上。
一直到了2018年,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牵头,浙赣粤大运河才从脑子里的“想法”进入到前期调研阶段,并被纳入我国“十四五”的发展计划中,也顺利成为我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计划,赣粤运河预计需要投资1500亿,浙赣运河则要投入1700亿,整条大运河全部投入预计超过3200亿。
要知道,京杭大运河的人工开凿部分的投入为1000多亿,作为一条靠人工开凿出的人工大运河来说,这样的造价颇为不菲,拿下了“世界最贵人工运河”的头衔。
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这条大运河的投资预算为什么会这么多?
首先,修建这一条运河是要一路穿山越岭、挖沟填涧,从武夷山、南岭等山脉和丘陵地带中打通一条路,然后再建设30多道水闸,才能实现江水贯通的目标。在工程量上来说,就已经是世界级的超大工程。
其次,这一次的人工开掘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破坏了当地原本的生态环境。所以在进行运河挖掘施工的同时,还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在进行生态施工的同时也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这也是一笔花费不小,但是又不得不花的费用。
仅从这两点来说,3200亿的投资额度就并不算高,这其中还要包含在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16米盾构机等众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费用。
那么,花了这么多钱的项目,能够带来什么呢?
大运河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能够通过运河的水道,在联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同时,直接缩短1200多公里的运输距离。
曾经有人预估,这条大运河建成之后,至少能够提升超过3亿吨的潜在货运量,所能够带来的一系列经济价值更是无法计算。
除去货运价值,运河还能够进行发电,其他的旅游等相关产业经济同样也是十分可观的收入。
这样算起来,对于这条超级大运河的投资虽然很高,但是能够带回的回报却可以用无法估量来形容,绝对是物超所值。
参考资料
[1]《“水运江苏”“航运浙江”,江浙两省为何都在发力内河航运?》澎湃新闻
[2]《闻“汛”而动 这个未来浙江通赣粤的航电枢纽入梅前练救援》浙江日报
[3]《赣粤运河全面转入前期工作新阶段:预可行性研究已在推进》澎湃新闻
[4]《水利部:未来几天长江流域旱情仍将持续》央视新闻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