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有人说,那年会上的气氛能把人冻透,空气像是一下子被抽空了。
陈云一句话甩出来:“我看,陈锡联同志该退了。”没绕弯子,直来直去,全场立马静得能听见笔掉地的响声。
坐在那儿的陈锡联,没眨眼,没变脸,也没问为什么。
就那一瞬,他拍了桌子,站起来,声音不大但压得住场子:“退就退,要我脑袋也行。”
不是赌气,也不是激动。
听得明白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一时冲动,是早就想明白了。
这话不是喊口号,是个老兵交出的态度——当年扛枪冲阵不含糊,现在要退,也不留恋。
陈锡联这人,从小就不是好惹的。
十几岁扛枪,和比自己高一头的战士一起挤在根据地里,风里来火里去。
有一次打仗,子弹擦着他头皮过去,一缕头发都没了,他也没躲,反手就把刺刀怼了出去。
后来走长征,前面没人开路,他带人趟沼泽、翻雪山,冻得嘴都紫了也不吭声。
抗战打起来,他带兵过黄河,守太行山。
从装备来看,日军那时候武器先进多了,可他硬是带着士兵们摸地形、玩战术,挑对方薄弱的地方下手。
最出名的一仗是阳明堡那次,24架飞机炸了,机场一片狼藉,日军当场懵了。
这仗打得漂亮,消息传到全国,大家都说八路军能打。
可他没拿这事当回事,回头还是照样跟士兵住土屋、啃窝头,没把自己当个功臣。
到了建国后,陈锡联换了岗位,干的是政治工作,但身上还是那股子劲儿,事大事小都自己盯。
他关心士兵吃什么、穿什么、住哪儿,谁家里出事了,他也过问。
有人说他太认真了,可他不改。
到了改革开放那几年,国家要搞调整,干部也得换新。
陈云提议让一部分老同志退下来,这话谁说都不轻。
但陈锡联听了,不光没回避,反而抢着把话接过去。
那场面,谁都忘不了。
他不是不想继续干,而是知道,该让位了。
他心里明白,年轻人脑子快、有想法,不能老让老同志坐在那儿挡着。
自己走开一步,后头人才能往前走。
他那句“要我脑袋也行”,不是说气话,是表态,是真心实意地把自己放在国家大局之后。
辞职后,他也没闲着。
家里书房变成了个“指挥部”,每天看报、写信、提建议。
有什么国家建设的难点,他就琢磨办法,写纸条给组织。
有人说他退了就该歇着了,他偏不。
他说:“我这几十年积的经验不能烂在肚子里。”
他还总往部队跑,找年轻军官聊天,问他们吃得怎么样,训得累不累。
有时候还当讲解员,给他们讲以前打仗的事。
那些年轻人都愿意听他说话,不是因为他官大,而是因为他说的事是真的,听了能让人心里热。
那时候部队开始换新装备,技术人员都在忙。
他一听说哪儿有新型武器试验,非要去看看。
有人劝他年纪大了别折腾,他就一句:“我就算爬也得去。”
去了现场,他不光看,还问,问得比年轻人还细,技术员都说:“这老同志比我们还上心。”
回家之后,也不铺张。
家具几十年没换过,衣服缝了又缝还穿着。
孩子们劝他买点新的,他摇头:“我们不能忘了以前的苦日子。”
他自己过得紧,但听说哪个老战友家里困难,或哪个学校要盖图书馆,他就掏钱。
不是图名声,他觉得该帮就帮。
临走前那段时间,他躺在病床上,还是要人给他读报纸。
听到国家发展得好,他就笑;听到哪儿有困难,他就皱眉,说:“得想办法。”
这一生,他没讲什么大道理,也不爱拍胸脯。
干事靠的是心里那点热,退下来也不偷懒。
身上有没有军装,他都把自己当国家的人。
参考资料:
甘肃省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官方账号,《历史上的今天》专栏
《陈锡联将军年谱》,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人民军队将帅传奇》,解放军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