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了,这架战斗机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对美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日前,央视《军情时间到》栏目发布了一条极具震撼力的信息:作为隐身战斗机,歼-35系列的低可探测性不仅源于其特殊机体外形,更得益于我国独有的“超材料技术”。

节目中明确指出:“在电磁的世界里,这只钢铁巨鹰的反射截面积比人的手掌还要小。”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成年人的手掌面积约为0.02平方米,这意味着,歼-35在雷达上的回波特征,仅相当于一只小鸟大小。这个表述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隐身性能最直接、最具象化的公开宣示。

央视新闻去年在报道歼-35A时已明确指出,歼-35系列的隐身性能“世界第一”,也就是显著优于美国F-22和F-35。

【隐身性能量化对比:歼-35为何领先一个量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军迷乃至军事专家对美国F-22隐身性能存在严重误解。

许多人以为F-22的雷达截面积(RCS)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也就是0.001平方米,并以此作为五代机隐身能力的标杆。然而,这实际上源于一种传播中的简化与误读。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美国空军当年发布F-22性能时,原话是:“如果F-15、F-16这一代战机的雷达截面相当于一个篮球,那么F-22就只相当于一个高尔夫球。”

这是一个巧妙的类比修辞,而非精确数值。而F-15/F-16的真实雷达截面并不只是一个篮球大小,而是达到了3-5平方米。

因此,F-22的真实正面投影雷达截面积,是0.5平方米,相当于九个篮球排在一起。这才是F-22的真实隐身性能,也是能够通过计算和技术分析得出的结论。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而歼-35系列的正面雷达截面积达到了0.02平方米,相当于半个篮球,也就是一只小鸟大小,是F-22的1/25。

根据雷达公式,雷达截面积下降25倍,同等条件可探测距离减少55%。也就是说,歼-35隐身比美国F-22、F-35高一个量级,可探测距离不到美国的一半。

换句话说,原本能在150公里发现F-22的强大雷达,面对歼-35时,可能不到67公里才能捕捉到有效信号。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这一差距绝非简单的“略有优势”,而是达到了数量级上的跃升——探测距离不到美国五代机的一半。

当隐身性能带来如此显著的探测距离压缩时,即可定义为“高一个量级”的领先。这也解释了为何央视敢于如此自信地亮出具体指标。

【超材料:从理论到实战的颠覆性突破】

决定隐身性能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是气动外形设计,二是隐身材料技术。

歼-35采用了经典的五代机布局,包括菱形机头、DSI进气道和内置弹舱,具备优异的外形隐身基础。然而,要在与F-22相似的设计理念下实现更大突破,必须依赖“黑科技”——超材料(Metamaterial)。

超材料是一种通过人工设计微结构来调控电磁波的人造复合材料,物理性质超越了自然材料的极限。

与传统隐身涂料依靠吸收雷达波并转化为热能的方式不同,超材料的核心原理是主动导引电磁波绕过目标,从而实现“无影”隐身,可实现更完美、更全方位的隐身效果。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中国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尤其在军用转化方面进展迅速。

据公开信息,歼-35已大面积应用超材料隐身薄膜,覆盖全机身关键部位,甚至可能实现整机蒙皮集成。

相比传统隐身涂料易老化、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如B-2轰炸机每7年需耗资数千万美元重涂),超材料结构更耐用且性能稳定,从根本上提升了战机的作战可持续性。

【歼-35的综合优势与战略意义】

除了隐身性能的革命性提升,歼-35的其他参数也令人瞩目。官方透露,空军版歼-35A的最大起飞重量接近30吨,海军版则超过32吨,略大于F-35C的31.8吨。

尽管被归类为“中型机”,但其体量已逼近重型战机。空军型号在海军版基础上减小机翼面积约10%,优化高速性能与航程。

而舰载型则强化结构以适应电磁弹射。动力方面,预计将搭载先进的涡扇-19发动机,进一步释放平台潜力。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敢于如此自信地公开歼-35的隐身指标,背后是中国整体航空与国防科技实力跃升的体现。

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同时发展两款第六代战斗机的国家,还在高空长航时隐身无人机、空天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这标志着中国的空天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结语:开启隐身新时代】

歼-35的公开亮相,尤其是超材料技术的大规模实战应用,预示着中国的军事隐身技术进入全新纪元。

央视官宣“黑科技”,歼-35果然被严重低估,全身上下都是超材料

歼-35不光是在隐身设计上继承了五代机最优构型,同时也通过“超材料”等前沿技术实现了跨代突破,真正实现了从“看得见但难以锁定”到“根本看不见”的转变。

这样的成就,毫无疑问是材料科学、电磁学与制造工艺深度融合的结果。
未来,随着超材料向红外、光学乃至声学隐身拓展,战场感知与反制手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中国已经通过歼-35,向外界宣告了一个“看不见却更强大”的空中力量时代的到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