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开完了,“十五五”的蓝图,也基本画出来了。

“十五五”有多重要,“十五五”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关键的五年。“十五五”能不能把基础夯实,决定2035年能否基本完成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能否真正跳出中等陷阱,关键取决于这五年。

二战以后,全球能够真正跳出中等陷阱的国家,最后都是靠创新,无一例外。中国能否真正成为创新经济体,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要看这五年的转型是否成功。要看在“十四五”的基础上,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以及民生等领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仅仅指人均GDP,还有科技,教育,社保,人民生活水平,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就周期而言,“十五五”最大的不同是国际环境的剧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总体还是友好的,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也是充分融入全球,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和全球化的最大参与者之一。

但“十五五”的国际环境,确实不同,不确定和挑战明显增加,逆全球化潮流明显起势,当然,我们的优势仍然很大。

十五五规划后普通人有哪些财富机遇

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很强,比如说超大的市场规模,非常全的产业链,还有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后,中国已经具备进入创新经济体的条件,超大的市场规模,人才储备,企业家队伍群体,人力资源,以及完备的产业链。

全会强调,“十五五”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的目的,这个定调是完全正确的。经济建设很显然,在很长时间都是中国的中心的中心。

|具体怎么干,我认为必须实现六个转变:

第一,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十四五”已经基本戒断了对高速度的依赖,从观念层面,全社会已经能够接受一个5%左右的增长。说不要高速度,并不是不要速度,因为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在起,我们的年均增长必须维持在5%左右,这还要建立在人民币不贬值的基础上。不要高速度,把速度降下来,专心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低端价值链到高端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是过去近20年,中国工业化最成功的东西,但在全球高端价值链上,我们的地位仍然还偏低。这意味着,我们未来评价在全球的地位,不是看产业链本身多大,而是要看地位是不是高端。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肯定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中心,但制造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的道路。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也要紧跟全球产业前沿,在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特别是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国的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国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的应用场景非常好。

第四,大幅度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也是确保产业安全的关键。过去多年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递进的过程中,别人不断的卡我们脖子。所以经过这几年,大家可以认识到,全球市场,全球科技发展并不是你有什么东西,别人跟你真正的交换,有些国家为了遏制你的发展,就是要卡你的脖子,那么在关键零部件、关键领域怎么样来突破这些卡脖子,水平要较大幅度提高,大发展新的生产力。

第五,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投资驱动是容易上瘾的,因为投资驱动最容易。创新最难。如何实现这个转变,关键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对市场主体的创新行为进行激励。不考核企业规模,只考核企业创新能力,不鼓励大企业,鼓励伟大企业。

第六,从出口驱动到内需驱动。在这里面,关键的是把消费作为大战略,要消费投资并重,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融合。消费不是经济下滑时救急的,而是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国内需求,创新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考虑到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出口再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启动内循环才是关键的关键。

最后就是如何落实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

我的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钱更多花在老百姓身上。经济发展最终体现在民生上,基础性的保障,普惠性的保障,比如说教育,比如说社保,比如说医疗,这些水平我们能不能有个大幅度提高?

什么叫投资于人?投资于人,就是来把大家的后顾之忧拿掉,人民满意的教育,比如说义务教育的范围是不是会扩大?学前教育会不会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高中教育怎么样慢慢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随着我们国力的提升,教育的水平、医疗的水平,社会保障的水平,我们要把大量的钱往这些方面转移,这是十分关键。我们最后和别人比什么?就是比我们老百姓的教育、医疗和社保水平是不是真的到了和发达国家一样的水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