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据美国《防务博客》10月4日报道,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前线重启骑兵部队,并已参加实战。

消息显示,俄军第51集团军第9旅下属“风暴”特战单位,已在顿涅茨克地区展开马术训练与战术演练,采取双人骑乘突击的作战模式,即一人控制马匹,一人持枪掩护,接近敌阵后迅速下马实施冲击。

然而,才参战就传出坏消息,一支骑兵部队在前线被乌克兰无人机锁定并摧毁。

由此可以看出,骑兵确实不靠谱,极易在现代火力体系下付出高昂代价。

俄军似乎希望借助马匹规避电子战干扰与交通瓶颈,实现小股部队的快速突袭,但实战表明,这一思路面对全天候无人机监控与高精度打击几乎毫无生存空间,如同故意送人头。

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团灭

(美媒报道截图)

从俄方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重启骑兵也不是异想天开,军官在旅级训练场组织了专门的马术课程,并对士兵与马匹同步训练,目的是让马匹能在枪响、爆炸等高压环境下保持稳定,从而具备实战能力。

只能说想法不错,理想情况下,马适应复杂地形能力强,可穿越山地、森林、泥泞等非公路区域。而且马在夜间具备较好视力,能执行隐蔽突进。

再就是马不像机械载具那样易被红外锁定,可能躲避侦察与打击。此外,俄罗斯现在能源紧缺,马不依赖燃料,有草料就行。

这些设想构成了俄军重新部署骑兵的理论依据。

俄方认为,这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对高科技战争失衡的一种纠偏手段,试图从电子压制环境中寻找非数字化突围的可能。

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团灭

(疑似乌克兰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客观来说,在特定条件下,骑兵确实具备某些独特价值。

尤其是在交通瘫痪、油料匮乏、道路不通或电子干扰极强的战区,马能作为一种低技术、高灵活的机动工具,用于短程运输与小规模渗透突击。

在山地、林地、河谷等复杂地形,马比装甲车与卡车更具穿越能力,不依赖燃油也能行动数天。如果配合夜间行动,确实可能完成一些小股部队的偷袭与补给任务。

然而,这些战术价值只存在于真空地带或低技术对抗环境中,一旦进入现代高烈度作战区域,这些所谓优势立刻化为乌有。

当前的战场,无人机覆盖密度高,无论是热成像、声呐监听还是图像识别,马与骑手根本难以藏身。

最关键的是,马本身毫无防护力,一旦被击中,大概率全军覆没。

而且指望马进行成规模的补给,也不现实,因为马本身负重极低,无法携带重型武器。

在高强度战场,骑兵很难完成机动突击,反而成了最容易被摧毁的目标。

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团灭

(俄罗斯新训练的骑兵)

俄军这么搞,显然是想当然了,他们以为,马匹是低技术条件下的奇兵,能躲避高科技的压制,实现类似游击战的战术突进,甚至认为一人控马、一人持枪的模式,可以弥补载具损失后的人力突击能力。

但战场现实表明,现在根本不存在浪漫主义空间。

一波FPV就能击穿整支骑兵编队,再忠诚的马匹也无济于事。

俄罗斯把这套战术设想建立在理想环境与技术盲区之上,忽视了乌克兰军队对无人机应用的成熟度,也低估了现代战场信息透明度之高。

俄军幻想的样子,可能是夜袭敌阵,十步杀一人,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还能千里不留行,结果却成了十步被杀一人。

俄罗斯派出骑兵被乌克兰无人机团灭

(无人机手)

而更关键的,是这场骑兵复辟背后暴露出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分析普遍认为,俄罗斯现代装备体系正在崩塌,俄军坦克、装甲车在前线持续损耗,但补充速度远不及消耗,迫使指挥官寻找替代机动手段,毕竟训练骑兵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给人一种走投无路的即视感。

还有就是军工产能不对称,俄罗斯能大量生产火炮与弹药,却无法快速量产高质量通信设备、新型战车,导致后勤链条持续断裂。

此外,后勤体系似乎也摇摇欲坠,燃料、轮胎、配件短缺严重,尤其是炼油厂遭到大规模打击之后,据说俄方已经开始进口成品油,不烧油的马,堪称永动机,毕竟草料是管饱的。

而且这背后,似乎还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骑兵代表的是勇气,在文化层面比钢铁洪流更具象征意义,但终究无法弥补技术差距。

总的来说,无人机与骑兵在同一片战场上交汇,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

一边是象征现代战争的FPV,另一边则是复古的骑马打仗,两种本不该出现在同一场战争中的作战方式,因资源枯竭与战场压力被强行并置,成了时代断裂的现场写照。

这说明现代战争并非一直是线性演进,而是一种扭曲的混合形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