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平时不爱吃糖,怎么会得糖尿病呢?”在门诊,39岁的赵先生拿着体检报告一脸疑惑。近年来,像赵先生这样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了解其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法,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掌握防控策略 科学应对糖尿病

发病机制:

胰岛素“失灵”或“不足”是核心

2型糖尿病的发病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其主要源于两大问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降糖激素”,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大门,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当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钥匙”打不开“大门”,葡萄糖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就会升高。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

随着病情发展,胰腺为了控制血糖会超负荷分泌胰岛素,长期“过度工作”会让胰腺功能逐渐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便难以控制,进而发展为2型糖尿病。此外,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会明显增加。

疾病诊断:

关注血糖指标,早发现早干预

诊断糖尿病并不复杂,通过静脉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医生根据结果就能判断你是否患病。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像赵先生一样,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因此,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等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规范诊疗:

综合管理,多管齐下

2型糖尿病的治疗遵循“综合管理”原则,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为目标,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

基础且关键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课”,也是药物治疗的基础。首先,要调整饮食,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比例;其次,要坚持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控制体重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减重5%~10%能显著改善血糖。

药物治疗:

遵医嘱是前提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胰岛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合并症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特别危险,可能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差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的进展。此外,监测血糖、定期复查也很重要,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虽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发病机制认知、早期诊断和规范诊疗,完全可以实现良好控制,让糖尿病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栾思思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周建博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