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架载着265人的国航波音777客机,8月26日从伦敦飞往北京途中突然遭遇惊魂时刻!飞机的一台发动机突然罢工,机组人员果断决定紧急备降俄罗斯西伯利亚!
飞机出事的地方很棘手,不是市区上空,不是有多个机场的欧洲腹地,而是西伯利亚。
往下看,全是看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哪怕真想强行降落,也压根找不到合适的空地,地面温度零下四五十度,万一机体破裂,别说等救援,人员能不能撑几个小时都难说。
偏偏这个时候,波音777右侧发动机熄火,机舱警报拉响,机组不得不当机立断,为了确保不在高空爆炸,他们让飞机在空中兜圈盘旋,强行把油耗掉。
这操作看着简单,实际考验的不光是技术,还有胆识,降落前,乘务员们还得一边让乘客穿戴好救生设备,一边维持情绪稳定。
能把这事控制住,国航这批人,不是训练出来的,是抗压能力硬扛出来的。
这一幕让人想起当年的“哈德逊河奇迹”,但不同的是,这里不是纽约港口,而是人迹罕至的冻土带,更关键的是,这起事故不是“意外中的英雄”,而是一次本该避免的风险爆发。
俄方民航部门后来证实,这架航班是因为发动机出问题才迫降,而航空数据平台也显示,这架飞机中途确实偏离了原本航线,拐弯扎进了西伯利亚腹地。
机上其实有265人,250人是乘客,还有15个人是飞行和服务人员,也就是说,有15位专业人士要为整个机舱的安全负责,这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作用。
降落虽然成功了,但落地之后的事情,同样不轻松,很多乘客根本没想到,真正的煎熬才刚开始,俄罗斯机场最初没让人下飞机,理由是航班属于国际航段,需要走过境手续。
但问题是,谁也没准备在这儿待那么久,飞机上备的吃的喝的早就见底,坐了五六个小时的乘客困、饿、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有人就在原地等了十几个小时,才能下机进入航站楼,而俄罗斯这机场,平时根本没多少国际航班,基础设施跟不上,服务保障更是靠临时调配。
事发当天,国航客服只说了一句“机械故障”,就没后续,这句话听着轻描淡写,但其实背后可能是发动机关键零件断裂。
从飞行轨迹来看,这架飞机从伦敦起飞5个多小时后出问题,正好是在穿越北极航线、即将进入中国方向的航段。
也就是说,不是刚起飞、也不是快落地,而是最不适合转向、最难找到降落点的那个区间。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说波音777可以单发动机飞行吗?
是能飞,但不能冒着重载穿越极寒荒地的风险硬撑,这种情况下迫降,是理智选择,也是最后退路。
要说这次事故,锅不能只让机组背,真要追根溯源,还得盯着那台GE90发动机,这玩意儿可不是头一次出问题,早在几年之前,美国就爆出它的叶片容易断裂,甚至有航班在空中直接炸锅,叶片碎片差点打穿舱体。
就算是这样,它还在全球大量服役,这不是运气问题,这是系统性漏洞,最讽刺的是,这种高风险部件在例行检查里根本查不出来,连FAA都承认了这点。
再看看波音的操作,只能说一句“能省就省”,为了赶工、为了抢订单,有工程师爆料说他们直接用暴力手段装配零件,敲敲打打,把不合尺寸的金属件硬塞进机体。
这不就跟人骨头错位了还强行上螺丝差不多?出事不奇怪,没出事才叫侥幸。
这次国航事故虽然是突发,但事后初步判断是叶片内部断裂造成的,听上去像小概率事件,实际就是质量把控失效的结果,换句话说,它不是天灾,是人祸。
飞机停在那儿,总不能让人一直等着,这时候就得看航空公司的调度能力了,国航迅速从国内调派了一架备用的波音777过去接人,带的是专业维修队和全套物资。
这种反应速度在国际航空突发事件里算是相当快的了,俄罗斯这边也挺给力,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后面还是开了绿色通道让乘客转移,地勤人员也安排了餐食、安置空间,确保大家情绪稳定。
中俄之间的这套备降机制,其实是有备而来,早就签过合作协议,不然真不一定这么顺畅。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政治层面的后座力,这次飞机迫降在俄罗斯,刚好赶上英俄关系不怎么太平,英国那边立刻就发了个提醒,说近期别随便去俄罗斯。
可话说回来,飞极地航线绕不开俄境,航空安全靠的不是靠不靠谱国家,而是有没有靠谱协议。
真要较劲的话,下一次发生类似事故,可能就没这么顺利,所以说,这事不光考验航空公司,还考验背后的国家级协调力。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8·26国航客机备降俄罗斯事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