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5月的一天,晨光刚照亮长江泸州段的江面,四川江阳区的转产渔民王彪已经熟练地撒下了一张大渔网。
王彪现在已经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老搭档了,平时就帮他们捕鱼,进行长江水生生物的监测。
一段时间之后,王彪就开始收网,随着网兜一点点出水,里面翻腾的银亮色身影让王彪大吃一惊。
于是他赶紧招呼了一下船上的科研人员,大家围过来一看,67条长着楔形脑袋、身披五行骨板的鱼类正在渔网里面努力地挣扎着。
青灰色的背部与白色腹部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在2020年被宣布已经野外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现场的科研人员立刻围拢过来对这些鱼的体长进行测量和检查,结果发现它们的身体状况都不错,而且这次是5年以来捞上来最多的一次。
那么明明已经野外灭绝的动物是怎么又重新活过来的呢?
«——【·接力保护·】——»
这种鱼叫做长江鲟,是无可替代的“活化石”。
这种又名达氏鲟、沙腊子的特有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纲鲟形目,与恐龙同期诞生于2亿年前的地球,见证了长江从古湖泊到黄金水道的地质变迁。

长江鲟的生命节律与长江的四季流转紧密相连,作为淡水定居性鱼类,它们不像中华鲟那样进行长距离洄游,仅在产卵期沿金沙江下游至长江上游合江段的石砾滩移动。
孵化出的仔幼鱼则会顺流进入沙泥底质的湾沱索饵肥育。
这种“恋家”的习性造就了它们独特的生存智慧。

长江鲟是广温性鱼类,它们昼伏夜出,怕强光与噪音,夜晚才会游到浅水区觅食,幼鱼以水生寡毛类、昆虫幼虫为食,成体则偏爱底栖无脊椎动物与水生植物碎屑。
这种杂食性让它们成为长江生态链的关键环节——既控制着底栖生物数量,其排泄物又为水生植物提供养分。
在科研人员眼中,长江鲟作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旗舰物种,它们的骨骼结构保留着鱼类从软骨向硬骨演化的原始特征,血液成分对研究水生动物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更重要的是,长江鲟对水质与栖息地要求极高,其种群数量直接反映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堪称“水中生态检测仪”。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江鲟的保护等级从“极危” 上调至“野外灭绝(EW)”,这一判定背后是长达30年的种群衰退史。
而早在2000年左右,专家就推测长江鲟的自然繁殖出现了基本停滞的情况,野外种群陷入“功能性灭绝”的困境。
这种衰退始于20世纪后期人类活动的叠加冲击。
水利工程建设是首当其冲的威胁,金沙江下游的梯级电站改变了天然径流节律,原本的产卵场因水位变化与流速减缓失去了繁殖条件。

过度捕捞则加速了种群崩溃:长江鲟肉质鲜美,鱼卵可制鱼子酱,鱼鳔能熬制鱼胶,在利益驱动下,非法捕捞屡禁不止。
更隐蔽的危害来自误捕,定置网与滚钩作业经常导致成鱼受伤死亡,而幼鱼则极易被鱼苗网捕获。
航道整治与采砂活动进一步摧毁了它们的家园。
长江上游航道疏浚改变了河床形态,采砂船搅动的泥沙导致水质浑浊,不仅影响长江鲟的视觉捕食,还会堵塞其鳃耙造成窒息。
同时,沿岸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导致氨氮、重金属超标,这些因素的叠加形成了致命闭环。

于是栖息地破坏导致产卵量下降,过度捕捞使成鱼数量锐减,水质污染降低幼鱼存活率。
2019年,经过连续5年的全域调查未发现野生繁殖群体后,“野外灭绝”的判定终成定局。
与彻底灭绝的白鲟相比,长江鲟的幸运在于人工繁殖技术的提前突破。
20世纪70年代,长江水产研究所就成功实现长江鲟人工繁殖,这为后来的种群恢复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拯救战”竟然持续了半个世纪。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三代科研工作者接力开展了四大拯救工程,为长江鲟搭建起了一条完整的保护链。
科研人员利用野生亲鱼成功孵化出长江鲟幼苗,然后进行增殖放流,还对这些被放生的鱼进行检测。
栖息地修复则为长江鲟创造“安家”条件。
比如泸州市在长江干流划定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拆除了12处小型水电站,恢复天然径流。
在原产卵场区域,工程人员用生态混凝土重建砾石滩,投放人工鱼巢模拟自然繁殖环境。

这些努力在2025年总算是出现了很大的成效,除了泸州段的67条长江鲟,宜宾、重庆江段也监测到了它的踪迹。
泸州段的长江鲟“群现”事件,不仅是一个物种的重生奇迹,更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注脚,但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

科研人员发现,现在能见到的野外长江鲟都还是当时人工放流的那一批,自然繁殖尚未形成稳定种群;
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不同江段的种群交流存在障碍;
这些挑战需要更精准的保护策略——建立跨区域保护联盟、研发更先进的栖息地修复技术、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
长江鲟的故事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与白鲟因人工繁育难度大而灭绝不同,长江鲟的拯救证明:提前开展人工保种、结合栖息地修复与生态补偿、发动公众参与,能有效逆转物种衰退趋势。
从 2000 年自然繁殖停止到 2025 年群体现身,长江鲟的重生之路见证了中国生态保护理念的升级。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长江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当渔民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当科技为物种保护插上翅膀,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长江鲟式”的重生奇迹还将在这条母亲河上不断上演。
参考:
光明网《多地鱼类最新监测:鳤20余年首现赣江,泸州一网捞起67条长江鲟》2025-5-25
光明网《宣布“野外灭绝”23年后,长江鲟传来好消息》2023-3-2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