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国际财经圈有个大瓜,美日新贸易协议正式落地,其中最劲爆的条款是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而且这笔钱怎么花、投哪里,几乎全由美国说了算。


日本交了5500亿“保护费”,真的成了美国的提款机吗?​


协议规定,利润分配极度不对等,本金回收前五五分成,但之后日本只能拿10%的利润,美国独吞90%。更绝的是,如果日本拒绝出资,美国有权直接加征关税作为报复。

投资方向也被严格锁定在半导体、AI、能源等七大战略行业,全部是美国急需发展的核心领域。网友调侃说,这简直是“现代版保护费”,还是自己掏钱帮别人修金库的那种。


但美国为啥盯着日本“薅羊毛”呢?

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打压效果不及预期。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持续施压,但中国产业链韧性很强,出口结构反而加速升级,电动车、光伏、锂电池“新三样”火爆全球,半导体自给率也在提升。

比如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占比已超60%,稀土加工和电池材料产能占据绝对主导。美国发现光靠关税很难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于是转向盟友“找补”。日本作为传统亲美盟友,加上汽车和电子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自然成了头号目标。


那日本为啥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归根结底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日本汽车业占出口总额20%,如果美国对日汽车关税从原先的2.5%飙升至25%,丰田、本田等车企可能彻底失去北美市场。现在协议锁定在15%,虽然成本上升,但至少保住了基本盘。

此外,日本央行持有1.3万亿美元美债,一旦美日关系恶化,这些资产可能面临风险。再加上驻日美军问题等政治压力,日本只能选择“花钱消灾”。


日本交了5500亿“保护费”,真的成了美国的提款机吗?​


图表:不同关税情形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资料来源: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美日关税协议影响几何?》

当然,协议里也藏了点小心思,5500亿中实际现金支出可能不到20%,大部分是贷款担保,且部分投资可能换取技术共享(如半导体专利),但整体看,这依然是一场“主权换关税”的冒险游戏。

最戏剧性的是,协议刚签完,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宣布辞职,说上班太累了,一点也不开心(这理由杠杆的)。明眼人都看得懂,这锅太沉,谁背谁挨骂。

农业团体痛斥大米进口让步冲击本土农民,车企抱怨关税成本压缩利润,民众骂政府“丧权辱国”。石破茂索性撂挑子走人,把烂摊子留给下任。

短期看,美国确实血赚,资金、技术、就业全到手,还巩固了盟友体系。但长期看,这种“霸权式协议”可能反噬美国信誉,今天能逼日本,明天就能逼欧盟,盟友只会更警惕。

至于日本?眼下确实难逃“提款机”命运,但历史证明,忍气吞声的盟友迟早会找机会反扑。或许等日本攒够技术筹码或美国大选变天时,这场游戏才真正开始。


日本交了5500亿“保护费”,真的成了美国的提款机吗?​

@头条创作者加油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