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某快餐店吃饭,隔壁桌坐着几个初中放学的孩子,穿着我们隔壁中学的校服,所以身份一目了然。

“我妈一让我学习,我就在想,她为什么不死?她死了我就轻松了。”

“不能随便死,她死了谁给我们爆金币。”

“爆金币的是我爸好不好,她就知道咋咋呼呼管天管地。”

“你妈死了,你爸还得给你找后妈。”

“后妈最起码不敢管我,多自由。某某的后妈就不管他,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个某某可有钱了,他爸给,他妈也给,只有一哭,一装抑郁症犯了,他爹妈就争着给他钱。”

“抑郁症还可以装?”

“怎么不能装,他专门从网上研究的抑郁症症状。”

“靠,那我也去学学。”

……

一群十四五岁的初中生,三观还没有真正的形成,也许这样的言语只是为了在同学面前装个逼,但是一群人,坦然的讨论着怎么欺骗父母,把父母当成财富的来源,因为父母的管束,希望父母去死,这样的思想,着实可怕。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我最近也处理了一起与父母关系紧张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我与学生坐下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他为什么这么抵触父母。最后,我和学生都认为是父母总是催他学习,导致了他的逆反心理。

“他们有超强的控制欲,看不得我一点休息。”

“我从你父母那里了解的信息是,你周末会持续十几个小时打游戏,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平常你晚上十一点之后会打游戏到很晚,他们说很多遍你都不听,以上是真实的吧?”

“……是。”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提醒你,叫控制欲?”

“他们就是想让我听他们的。”

“听一些正确的建议,是什么丢人的事吗?当不能自律的时候,能够有负责任的他律出现,不是很幸运的事吗?”

“你知道我爸爸说我的时候多大声吗?他都是用吼的!整栋楼都能听见!”

“你能接受什么样的声音?我给你父母提建议,让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去提醒你。”

“……”

“所以,不是音量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想被管束。可是如果没有父母的约束,你会怎么样?”

“我会很自由,很快乐。”

“然后呢?”

“然后就一直自由一直快乐呗,还能咋样?”

“父母给你提供物质条件,你可以自由快乐的躺着玩游戏,如果父母不想给你提供了,也不给你提供了,你怎么安身立命?”

“他生了我肯定得养我,凭什么不提供了?”

“他们是生了你,但是于情于法都不用养你一辈子,就算他们想养你一辈子,也有老了去世了的那一天,最终你得有养自己的本领。他们现在对你的约束,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成为一个有谋生本领的人,成为一个活得更好的人。”

“……”

“如果你分不清一些词语的意思,不要跟风乱用。是对孩子负责,还是控制欲,你先搞清楚再说。不要动不动去审判父母,先躬省自身。不要一不如你的意,就去恨,去逃避。”

学生并不服气,但是言语上辩不过,就摆出一副“啊对对对,你们说的都对”的表情,消极抵抗。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父母还是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责任,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是父母教育的投射。

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一直按照主流价值观,循序渐进的引导影响学生,传授的也是理解尊重和平等。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变成了这样?对父母基本的尊重也没有了?

今天下午,听到几个孩子的谈话,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