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放烟花 艺术该被原谅吗

蔡国强老师最新的火药艺术作品《升龙》,于9月19日傍晚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查琼岗日绽放。火线沿山脊蜿蜒炸开,夜色中宛如一条鲜活的巨龙呼吸游走,视觉冲击力毋庸置疑。据介绍,这件作品意在与天地宇宙对话,借龙的意象呼应当地文化里生生不息、向上不止的精神内核;同时,它也是始祖鸟向上致美第三季的核心活动,艺术表达与品牌叙事结合得相当紧密。

但争议已汹涌而来。江孜地区的 “旧伤” 更让此次事件的情绪进一步激化。许多网友记得,当年拍摄《红河谷》时,该区域曾留下过环境破坏的阴影。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再次出现类似的 “炸场面”,瞬间点燃了公众对 “重蹈覆辙” 的担忧,成为舆论中的一大怒点。

将强刺激性的烟火表演,置于高海拔、生态极度脆弱的高原,这样的选择究竟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对始祖鸟而言,更尖锐的批评直指其品牌立场。在户外领域,环境保护是公认的底线准则,远比精神表达、攀登情怀、向上致美的口号更重要。一旦突破不把自然万物当道具的红线,再华丽的故事,最终也只会沦为一场口碑翻车。

在喜马拉雅放烟花 艺术该被原谅吗

会产生什么样的环保问题?

要理解这件事为何引发众怒,得先看清一个前提。高原从不是适合随意搭建的舞台。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高原的高寒草甸如同脆弱的薄壳,表层土壤中维持生机的活性层本就稀薄,且恢复速度慢到令人揪心。在城市里,烟花散场后经清扫车一夜作业,次日街道便能恢复如常;可在高原,低温低氧的环境会拖慢所有善后工作,风雪的搬运能力也远不及城市的清洁效率。那些未被彻底清理的塑片、纸板、金属屑与引线,要么被风吹进草丛缝隙藏匿,要么随融雪汇入溪流向下游扩散,留下的生态隐患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声光刺激带来的影响则更为直接。高原地区开阔无遮挡,没有楼群或林线缓冲,烟花的巨响与强光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生存威胁。夜间栖息的鸟类会受惊四散盘旋,小型兽类则会躲进洞穴久久不敢外出,原本规律的觅食节奏被彻底打乱。更关键的是,当下正是高原动物贴秋膘的关键期。多摄入一口食物,就意味着多一分过冬的底气,而这次惊扰造成的能量缺口,它们可能需要数天才能弥补。

关于用盐砖引诱鼠兔离开燃放区的说法,更值得推敲。盐砖本质是矿物舔砖,主要用途是为有蹄类动物或家畜补充矿物质,将其作为驱离鼠兔的手段,本身就存在逻辑漏洞。了解鼠兔的习性便知,这类昼行性小型草食动物,依赖洞穴躲避天敌,对栖息地的安全性极为敏感,要让它们为了舔盐而主动离开熟悉的安全区域,可能性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盐砖反而可能吸引其他非目标物种聚集。原本分散活动的动物被集中到同一区域,反而会提高天敌的捕猎效率。在没有前期监测数据、没有生态基线对照的情况下,仅凭提前引开的说辞,这番说辞更像公关层面的安抚,而非真正落地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喜马拉雅放烟花 艺术该被原谅吗

再看品牌后续提及的色粉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这句话听似负责任,却忽略了高原生态的特殊性。可降解不等于快速消失,其核心依赖微生物、真菌、土壤小动物等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而高原恰恰缺乏这样的条件。低温、低氧、漫长的冰冻期,导致生物量少、代谢速率极低。在温润的平原地区两个月可完成的降解过程,到了海拔五千米的高原,可能需要跨季节甚至跨年才能实现。更复杂的是,色粉多为混合体系,载体、分散剂、颜料微粒的降解特性各不相同,在严苛的高原环境中,很可能出现部分成分降解停滞的情况。简言之,实验室或城市环境中成立的可降解承诺,到了高原,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即便色粉理论上可降解,谁来完成分解?烟花爆炸时的明火与高温,可能会瞬间破坏爆炸点附近的地衣、苔藓、浅根草本植物,甚至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没有了分解者,再可降解的材料也只能依靠自然风化慢慢碎裂,而非被生物代谢清除。如此看来,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声明,若脱离了高原存在有效分解环境的前提,本质上只是一句空话。

艺术是否该被原谅?

回到艺术是否该被原谅的讨论。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是一回事,但纵容艺术创作突破生态底线,则是另一回事。蔡国强老师长期在野外开展火药艺术创作,对场地生态承载力理应具备基本判断;即便艺术家执着于向上的精神表达,品牌作为活动主导方,也必须承担起踩刹车的责任。户外行业的核心准则从来都是先保环境,再谈体验。一边宣称热爱山野,一边将高扰动的活动搬上高原,这并非不懂,而是不在乎。对始祖鸟这样以山野情怀为核心定位的品牌而言,这种不在乎,会成为品牌信誉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更重要的是,品牌需要转变态度。将在地生态视为在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龙的象征意义、传递攀登精神时,也应将地自然影响纳入考量。别让自然只沦为艺术表演的背景板。户外美学的核心,从不是火焰能燃多高,而是人类的脚步能放多轻,这才是户外行业真正的底线准则。

网友此次怒气值拉满,本质上是看穿了一些“高端品牌”叙事过度、克制缺失的问题。壮观的场景人人喜爱,但真正高级的表达,在于对边界的敬畏。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该退让。下一次若再想在自然中开展活动,请记住。让山保持山的原貌,让鼠兔的洞穴不受惊扰,让小动物的生活不受影响。若想表达向上的精神,首先要学会守住分寸。对一个自称热爱山野户外的品牌而言,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