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熟知的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因打击腐败赢得后世理解,胡惟庸案被视为君权与相权之争的延续,这三大案都有比较明确的触发点,后世之人都不会太过于苛责朱元璋的薄情寡恩。

唯有蓝玉案争议较大,经常被史官和世人视作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戮的“卸磨杀驴”之举,民间甚至演绎出“炮打庆功楼”的荒唐传说。

然而经过对史料的详细研究,蓝玉的所作所为几乎全部都精准踩中了帝王的所有忌讳,是个正常的帝王都会要了他的命,堪称“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

军事天才的作死行为:每一步都精准踩雷,最后连累上万官员被杀

洪武朝的四大案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凉国公蓝玉谋反,朱元璋旋即雷霆出手,短短八十多天,将包括“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等开国功勋,和“户部侍郎”傅友文等文武官员熟悉逮捕,此案牵连被诛者竟达一万五千余人。

官方史书《明太祖实录》的也对此很过明确的记载,罗列了七条罪状:

其一是勾结胡惟庸:胡惟庸早在洪武十三年伏诛,蓝玉如何与死人“私下谋划”?这条看似荒诞的罪名,实有玄机。

其二是广蓄假子、擅挞官吏:蓝玉效法早期义军作风,养义子无数,其义子强占东昌民田,蓝玉竟敢驱逐前来调查的御史,公然践踏朝廷法度。

其三是贪匿财货、纵兵毁关:洪武二十一年北伐凯旋,夜抵喜峰口,守关官吏因夜间查验程序稍慢,蓝玉竟悍然纵兵毁关而入,朱元璋虽对此震怒,也只将其封号由“梁国公”降为“凉国公”。

其四是私幸元帝妃嫔:捕鱼儿海大捷后,蓝玉强占北元王妃,此事若仅视为私德有亏,则失之浅薄。联系其大量收编蒙古降卒的举动,这更像一种政治姿态,欲效仿曹操父子收编敌方家族势力的手段。

其五是御前无礼:其挑拨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关系,蓝玉竟对太子密语:“燕王举动酷肖陛下,臣观其有天子气,殿下务必慎之!”储君与藩王间的离间,历来是帝王逆鳞。

其六是违诏出师:洪武二十四年西征,蓝玉追击逃寇祁者孙至罕东后,不顾将佐反对和诏书明确指令,强行探入番地。途中遭遇暴雨洪水,士卒逃亡甚多,蓝玉竟斩杀数百逃兵并给其余人刺面,致使军心沸腾,谣言四起:“蓝玉有反心!”

其七是觊觎太师,心怀怨望:西征败归后,朱元璋仅授其太子太傅虚衔。蓝玉当众怒言:“吾此回当为太师!”其执着“太师”之位,实为介入皇位继承的野心。

太子朱标早逝,嫡长孙朱雄英夭折,原太子妃常氏(蓝玉外甥女)所生朱允熥失去继位优势,吕氏所生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蓝玉欲以“太师”身份掌控新君。

军事天才的作死行为:每一步都精准踩雷,最后连累上万官员被杀

明朝的骄兵悍将

而这七条罪状背后,每一条都是蓝玉对朱元璋底线的持续试探与践踏,不仅是权力欲望强烈的朱元璋会要了他的命,就算是换做脾气再好的宋仁宗来了,也受不了。

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活抓了汉人封绩,此人实际上是胡惟庸通北元的密使,蓝玉本可通过及时上报朱元璋,借此与胡惟庸彻底切割,然而他却听从李善长建议隐匿不报。

当手眼通天的锦衣卫最终查获封绩时,蓝玉庇护胡惟庸余孽的嫌疑再也无法洗清,曾公开投靠胡惟庸的平凉侯费聚在胡惟庸案过了好几年后都被拉出来清算了,蓝玉虽暂时未被深究,但终究已在朱元璋心中埋下巨雷。

蓝玉在政治上的低能让其频频作死,蓝玉的军事天才毋庸置疑,但是政治嗅觉却近乎愚蠢。

他多次无视朱元璋在建国后刻意削弱“义子”纽带、强化君臣秩序的政治转向,朱元璋本人都通过疏远沐英等义子做了表率,他还不以为然,甚至在朱元璋面前炫耀自己的义子只听自己的将令,不理会朱元璋的圣旨。

而且蓝玉还纵容义子横行乡里、任意欺凌百姓,对朱元璋派来查案的钦差御史也敢直接驱逐,这种对新王朝法统的赤裸挑战,朱元璋怎么可能容忍。

蓝玉还频频无中生有,在太子朱标面前挑拨其与朱棣的兄弟关系,离间储君与藩王间历来会是引起叛乱的,这向来是一个帝王不可触碰的逆鳞,蓝玉此举无异于自绝于朱元璋的信任。

后期的蓝玉在面对权力欲望时已经失控,西征时公然违抗朱元璋的诏令,在建昌平叛中强行用兵、虐杀士卒,无一不是暴露了蓝玉在权力腐蚀下军事能力的滑坡和对军队掌控力的崩塌。

军中“蓝玉有反心”的谣言,已触及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他意识到蓝玉已从国之利器,蜕变为随时可能引爆的祸源。

当蓝玉最终因朱元璋仅封了他“太傅”之位而公然咆哮朝堂,并开始暗中串联旧部,并授意郑国公常昇赴陕西“密谋”造反之时,朱元璋的屠刀已然举起。

蓝玉案牵连之广,远超其他大案,根源在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淮西勋贵集团与军中旧部网络,朱元璋要铲除的不仅是一个跋扈的蓝玉,更是整个可能威胁朱允炆统治的潜在力量。

朱元璋有为朱允炆扫平统治障碍的需求,但是蓝玉的所作所为的,让任何帝王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所谓骄兵悍将终会成为国家动荡的最大隐患,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武将拥兵自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军事天才的作死行为:每一步都精准踩雷,最后连累上万官员被杀

军事天才的陨落

蓝玉的悲剧,在于其始终都在怀揣着开国功臣的旧思维,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让权力的欲望肆无忌惮的膨胀,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朱元璋在建国后最需要的是摒弃旧俗,极力去构建这个新帝国的新秩序。

他的每一次精准“踩雷”,都将自己完完全全地放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与权力欲爆棚的朱元璋硬碰硬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蓝玉集团的万劫不复。

蓝玉案非但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举,更是一个军事天才在政治舞台上步步自毁的故事,只是可怜那上万名大明帝国的精英人才,因为未能读懂这权力博弈的棋局,白白丢了性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