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退休返乡养老的第一个春节。初三那天,我把本村在外经商、打工和回村过年的公职人员全都请到家里,酒席款待,庆祝几十年难得的见面。在这次请的人群中,有以下几个家庭发展的不错:
第一个是老林家的儿子林建军。老林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老婆常年生病,家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建军小时候特别懂事,放学回家就帮着喂猪、割草,学习还特别刻苦,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他去了深圳一家电子厂,从普通技术员做起,每天加班到半夜,还利用业余时间学编程。后来厂里要开发新生产线,他提出的技术方案帮厂里节省了不少成本,慢慢升成了技术总监。五年前,他跟几个同事合伙开了家电子公司,专门做智能设备配件,现在公司有两百多个员工,去年还在老家县城开了分公司,帮村里十几个年轻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次回来,建军给老林盖了栋两层小楼,还买了辆越野车,老林见人就说 “多亏了我儿子,我这辈子才算熬出头了”。
第二个是老张家的女儿张敏。张敏比我家孩子小两岁,小时候就爱画画,在墙上、地上到处画,老两口一开始还骂她 “不务正业”,后来村里的小学老师发现她有天赋,劝老两口送她去学美术。老两口咬咬牙,凑钱给她报了美术班,张敏也争气,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学的是视觉设计。毕业后,她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因为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奖,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骨干设计师。三年前,她自己开了家设计工作室,专门给企业做品牌设计,客户包括不少知名公司。现在她在北京市区买了房,还把老两口接到北京住了半年,老两口回来后,逢人就夸北京的高楼大厦,说 “我闺女有出息,让我们也享了福”。这次过年,张敏还带了不少她设计的文创产品,送给村里的老人,说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给大家留个纪念”。
第三个是老王家的儿子王强。王强没读多少书,初中毕业后就去广州打工,一开始在工地上搬砖,后来跟着一个老乡学做装修。他干活特别认真,不管是贴瓷砖还是刷墙,都做得又快又好,慢慢在装修圈里有了名气,不少人都找他干活。五年前,他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不仅在广州站稳了脚跟,还把业务拓展到了周边城市。他特别讲义气,村里有年轻人想做装修,他都愿意带,还包吃包住,教他们技术。去年,他给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从村口一直通到村小学,还在路边装了路灯,方便村民晚上出行。这次回来,他请村里的老人吃饭,还给每个老人发了个红包,说 “我是从村里走出去的,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这点心意请大家收下”。
第四个是老赵家的儿子赵磊。赵磊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公职人员,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分配到市里的发改委工作。他工作特别努力,经常加班加点,写的调研报告多次被市里采纳,很快就从科员升成了科长。他为人正直,村里有人去市里办事,只要找他,他都愿意帮忙,还从不收好处。去年,村里想发展特色种植,却不知道怎么申请补贴,赵磊特意回老家,帮村里整理材料,跑了好几趟市里的农业部门,终于帮村里申请到了补贴。现在村里种了几百亩草莓,还建了采摘园,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城里人来采摘,村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这次过年,村里的老人们都围着赵磊,说 “多亏了你,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赵磊笑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能为村里做点事,我特别开心”。
酒席上,大家聊起各自的经历,都感慨万千。以前村里穷,大家都想往外走,现在好了,不少人都在外闯出了名堂,还不忘回报家乡。我看着大家热热闹闹的样子,心里特别高兴,说 “咱们村能有这么多有出息的年轻人,是咱们村的骄傲。以后大家常回来看看,有什么能帮村里的,咱们一起出力,让咱们村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纷纷点头,说 “一定,以后不管走多远,咱们都是村里人,都会想着家乡”。
这次酒席不仅让大家见了面,聊了天,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相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村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村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