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上海一男子失踪,妻子苦寻多年,直到去世都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妻子去世后,他的后代苦寻他79年,直到2010年,国安部确认,他是周恩来手下的特工。
这个失踪多年的男子到底是谁?他为何会多年没有消息?
失踪迷云
1931年4月的上海,一处寻常的房屋前,陈三发不舍地送别丈夫。
她的丈夫连德生离家前,轻轻摸了摸妻子陈三发正在梳理头发的手,低声道:
“我今晚可能回来得晚一些,你早点睡,别等我了。”
陈三发并未在意,丈夫的早出晚归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谁料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天色渐晚,丈夫依旧没有回家,陈三发开始觉得有些焦虑。
但转念一想,丈夫过去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她心中又稍稍宽慰了些许,便强自镇定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连德生却一直没有回家,一个月过去了,他依旧音信全无。
陈三发忍不住开始四处打听,她冒着雨来到丈夫工作的英商电车公司询问丈夫的消息。
公司里的人面色都很为难,告诉她连德生早已辞职,去向不明。
半年后的某一天,陈三发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信上寥寥数语:
“家中一切可好?我在香港安然无恙,莫要挂念,照顾好孩子们,我不日便回。”
这封信虽然简单,却给了陈三发莫大的安慰,她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可自此之后,连德生便彻底杳无音信。
陈三发开始执着地寻找丈夫,每听到一丝关于丈夫可能存在的线索,她都不惜跋山涉水前去探寻。
她曾走访过街头巷尾、车站码头,甚至托人打听香港的情况,但每一次的结果都令人失望。
家里的积蓄渐渐耗尽,日子愈发艰难,陈三发不得不承担起所有生活的重担。
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她白天做保姆,夜里洗衣服,偶尔还在街头摆个小摊。
她的手常年浸泡在冰冷的水中,满是冻疮,脸上的皱纹也一天比一天深。
每天忙完工作后,仍会静静地坐在家门口,望着远处的路口发呆。
她相信,总有一天,丈夫会回来的,可时间一年又一年过去,孩子们逐渐长大,儿孙满堂,而连德生却从未出现。
陈三发年迈之后,渐渐接受了丈夫可能已不在人世的事实,但心底却从未真正放弃希望。
1969年,生命垂危的陈三发拉着孙子连光荣的手,用尽全身最后的力气说道:
“你爷爷失踪快四十年了……你一定要找到他……”
连德生究竟为何不告而别?一切还要从他在电车公司工作时说起。
特工骨干
连德生在英商电车公司工作期间,总是乐于助人,仗义执言,因此深受工人们的爱戴。
他与同事们生活在底层,亲眼见证着资本家如何剥削劳工,工人们如何被苛扣薪资、遭受虐待,内心深处的愤怒和反抗意识日益增长。
很快,他就因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果敢勇敢的作风,成为工人运动中的骨干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震撼全国,国民党政府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工人。
上海滩风声鹤唳,连德生也被迫转入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他,紧急派遣他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在苏联留学的日子里,连德生接受了系统而严苛的特工训练。
1928年回到上海后,他被周恩来亲自挑选,加入了中央特科“红队”,担任行动队副队长。
那时,中央特科与敌人斗争形势极为复杂,连德生经常需要深入敌人的内部,执行高风险的任务。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彭湃、杨殷等五人遭叛徒白鑫出卖被捕后被杀害。
中央特科需要制裁叛徒,但白鑫躲的地方戒备森严,行动难度极大。
连德生自告奋勇要亲自前往敌巢执行任务,虽然最后被上级阻止,但他依旧利用特务的身份,搞到一把威力巨大的柯尔特手枪。
这把手枪最终成功击毙了白鑫,让叛徒伏法。
苏区生死劫
1931年春,顾顺章叛变投敌,导致无数同志暴露身份被捕牺牲。
就在叛变事件的第一时间,连德生接到组织发出的紧急转移命令。
当时形势异常紧迫,他甚至连简单的告别都无法做到,只能连夜赶往香港。
抵达香港后,他匆忙给家里寄出一封信,仅仅寥寥数语安慰妻子莫要挂念,却未提任何具体的行踪与任务。
他心中明白,这样的诀别虽然痛苦,但却是为了家人的安全,也是自己作为特工必须承担的沉重代价。
从香港出发,连德生转赴江西中央苏区,开始了他人生中又一段充满艰辛与牺牲的旅程。
苏区的生活比上海更加严酷,长期被敌人包围的山区环境,物资供应严重不足,生活极端艰苦。
1934年10月,苏区形势更加严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决定红军主力长征。
连德生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交通科长,留在苏区,确保苏区内部通讯畅通,掩护留守同志安全转移。
红军主力撤走后,敌人开始对苏区进行疯狂围剿。
1935年初春,连德生所在的部队遭到敌人猛烈围攻,他的左臂不幸中弹。
他强忍剧痛,坚持掩护部队后撤,不幸的是,敌人的包围圈迅速收紧,他最终落入敌手。
被俘之后,敌人很快发现连德生身份非同寻常,立即展开了残酷的审讯。
国民党特务头子坐在桌前,反复逼问着他有关苏区部队的行动计划和重要同志的下落。
但连德生咬紧牙关,不吭一声,敌人见逼问无效,开始使用更为恶毒的酷刑。
他们用烧红的铁棍烙他的伤口,用竹签插入指甲缝中,试图摧毁他的意志。
但连德生却始终保持着钢铁般的坚毅,始终未吐露半个字。
最终,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将他处决,1935年3月21日,连德生与几名同志一同被押解到大余县金莲山下的刑场。
临刑前,他深吸了一口气,高呼:“共产党万岁!”
话音未落,枪声便响起,他的生命在壮烈的呼喊中定格,年仅42岁。
三代寻亲
连德生牺牲后,组织一直在派人寻找他的家人,却始终没有消息。
而与此同时,他的家人也在苦寻他的下落。
陈三发离世后,儿子连信保肩负起了寻找父亲的重任。
他年轻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后来又做过陈毅的司机。
每天与这位革命元帅朝夕相处,却从未提起过自己失踪的父亲。
这并非他不想,而是他对父亲的记忆太过模糊,仅仅知道父亲是党员、在上海工作过。
但当时情报工作高度保密,没有人主动提及“连德生”这个名字,他也从未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与陈毅曾经并肩作战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连信保主动申请加入志愿军。
却未曾料想,这让他错失了唯一可能知晓父亲消息的机会。
岁月匆匆流逝,他回国后曾多次写信给组织,希望能查到父亲的下落。
但由于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每次都是毫无收获。
连信保年纪渐渐大了,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连光荣的身上。
连光荣从小就听父亲讲述爷爷的故事,他很少主动向别人提起祖辈的事情,但寻找爷爷下落的念头却始终萦绕在心头。
2008年,连光荣退休在家,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也开始接触当时兴起的网络。
他无意中在网络小说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连德生。
小说描述中的身份与细节,与自己爷爷的经历一模一样。
连光荣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网络搜索各种相关资料,但爷爷牺牲的地点与真实身份却依旧模糊。
他查阅资料得知,前国家外文局副局长穆欣曾撰写《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一书,其中提到过连德生的名字。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连光荣写信联系穆欣,得到了热情的回信。
穆欣证实确实听特科老人回忆过连德生,但具体去向却未能提及。
周恩来(左二)
这让连光荣既兴奋又惋惜,他知道必须再进一步追寻下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连光荣在抗日英烈纪念馆中发现了一个叫“连得胜”的烈士,生平经历与爷爷极为相似。
他马上赶赴江西赣州,通过当地党史部门查阅资料,终于找到了国民党当年发布的《绥靖公报》。
公报上清晰地记载着刘伯坚、连德胜等人在大余县被捕并壮烈牺牲的细节。
找到这些线索后,连光荣将整理出的资料提交给国家安全部,请求确认爷爷的真实身份。
事实上,多年来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寻找烈士后人,但因档案记载的名字是“连得胜”,而非连德生,导致寻找工作困难重重。
经过多次甄别核对,国安部最终确认了“连得胜”就是连德生本人,曾是周恩来手下的特工。
2010年2月,连光荣接到电话,国安部正式通知:民政部已确认连德生的烈士身份,并认可了他的革命事迹。
随后,有关部门为连德生烈士在浙江上虞建起了烈士墓,连光荣站在爷爷墓前,轻声地向墓碑倾诉:
“爷爷,我们终于找到你了,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三代人的漫漫寻亲路终于尘埃落定,而那个隐藏在历史深处79年的名字,也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传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