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以法之名》迎来收官,东平拨云见日,破伞还晴,剧集首次系统聚焦检察机关“刀刃向内”监督职能,将专业司法议题转化为全民热议的社会谜题,成功实现涉案剧创作的题材破冰。该剧幕后推手——总制片人高金玺将这段历时三年的创作历程称为一场“硬仗”,这位曾以《风吹半夏》精准复刻年代史诗的制片人,此番转身投入涉案题材的“深水区”,其职业轨迹折射出中国现实题材剧集走向专业化的一次成功“深潜”。

三年淬炼:从“专业小白”到题材破冰者

《以法之名》首次揭开“检察侦查”这一司法体系中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拥有独一无二的题材红利。剧情参考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真实案例,直击社会痛点。比如湖南省衡阳市检察机关一网打尽108起民事案件背后的黑恶势力和保护伞;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州长、州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田某徇私枉法案;辽宁本溪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陶某等人涉嫌严重刑事犯罪案背后相关的职务犯罪案件。

“观众天然关注司法体系如何自我纠错,渴望看到天网恢恢、正义伸张。”高金玺分析说,“我们展现检察官抽丝剥茧、‘刮骨疗毒’的过程,正是要满足这种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期待。”谈到《以法之名》的创作过程,高金玺坦言:“这是一部‘死磕’出来的作品。”初始剧本以扫黑题材为主,但因缺乏新意而被否,重新梳理方向后逐步确立“司法系统自我净化”的核心主题,并‌耗时三年打磨作品。这三年,不仅打磨出一部精品剧,更重铸了创作方法论,“下生活采风”成为团队创作铁律。

“当《以法之名》这个项目确立时,我们整个团队,包括傅东育导演,对检察侦查工作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题材的独创性意味着陡峭的创作难度,在最高检支持下,创作团队开启了“沉浸式”采风:奔赴四省十几城,从最高检到基层院,采访超百位检察官,深度研读卷宗,高金玺坦言“这个过程充满挑战”。

《以法之名》的编剧署名有7人,剧本创作堪称“浴火重生”,反复推翻重写,“剧本写着写着就废了,不断有新的编剧加入进来,写不下去就再去生活!这就是一个不断建立认知、完善认知的过程。”高金玺回忆说,随着创作团队对检察职能认知边界不断拓宽,大家开始真正理解“法律监督”“刀刃向内”的核心内涵,也开始在原型检察官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才逐渐形成最终剧本。

创作秘诀:把“人性纠结”写明白了

不同于传统涉案剧的脸谱化塑造,《以法之名》以几乎“全员嫌疑人”的复杂生态揭示了现实镜像。全剧铺设70余个角色构成了庞大人脉网络,东平市政法系统的盘根错节被具象化为“一家子都是搞法律的”的熟人社会。

“直到今天我都认为,《以法之名》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把人写明白了,把人的纠结写明白了。”高金玺认为,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人物态度,再加上简单的情节,是好剧本的一个标准。“我们的编剧团队在确定作品主题后,在创作上其实不太倾向于用情节编织去推动故事的前进,因为情节过于复杂会导致对人物本身刻画的减少。”

具体到《以法之名》的剧情中,观众可以看到张译饰演的主人公洪亮兼具执法者的专业严谨与中年人的世故,检察官对疑点人物的调查博弈中掺杂着旧日同窗情谊,关键证人面临着“说出真相即毁掉家庭”的两难。在“简单情节+复杂人物”的叙事结构下,剧集将主要的篇幅用于展现人物在法理人情间的摇摆,通过大量闪回镜头外化人物内心冲突,大胆表现检察官面临的真实困境,呈现出丰富的人性纵深与戏剧张力。

高金玺不否认剧中闪回镜头不少,也非常理解有观众第一遍看《以法之名》时为案件推进而心急。“但观众盯着事着急,原因在于人好看。”他认为,刻画人物的笔墨必须得加,“不把人物写到位,本质上戏就失败了。”

前期采访中,创作团队发现检察官在生活中同样面临房贷、婚恋、子女上学、父母生病的问题,而所有的生活困境就是别人围猎的短板。剧中“检察官被围猎”的情节直接取材于现实,通过艺术提纯保留了“温水煮青蛙”的腐蚀过程以及“世俗困境与专业信仰的撕扯”,剧情设计把人物逼到绝境,看他们如何取舍。这种对人物、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处理映射现实,让司法腐败议题具有普适讨论空间,也体现了“以人物推动剧情”的创作观。

剧中的检察官群像褪去职业神话,呈现了执法者自我革命的人物弧光。高金玺说,《以法之名》里浓浓的都是人情,但人情之下永远有一条法律的底线,剧集在人性维度的叙述中让司法正义更具情感温度,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执法者更应被约束”的现代法治精神,凸显现实主义底色。

作品根基:“水下冰山”与“共生创作”的力量

对于电视剧制作,高金玺主张“水下冰山”式的创作,“如果将剧本比作水上的冰山,你根本不知道水下那部分有多深,观众最终看到的故事,只是我们剧本工作的冰山一角。”而水下的部分‌——剧本中未被直接呈现的社会学研究、案件背景、人物前史等“水下90%”的积累,才是故事张力的根源。

高金玺和傅东育共同创作了《理想照耀中国》《冰雨火》《风吹半夏》《以法之名》等作品。合作七年来,两人逐渐形成了项目创作上的“共生体”,比如《以法之名》面对“检察侦查”这一影视空白领域,傅东育专注‌开掘作品人性深度‌,高金玺致力‌打通系统支持‌,两人以不同路径共同拓展行业认知边界,在剧集创作中完成职业角色的互补。

高金玺告诉记者,傅东育导演提出的“三个相信”——‌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人物的力量、相信自我表达的力量‌,是其创作体系的核心哲学,也是《以法之名》等作品成功的底层逻辑。《以法之名》坚持“导演必须深度参与剧本孵化”,傅东育带领团队耗时三年整合十余起真实案件,确保剧中从“万海案伪证链”到检察官生活困境,所有情节都有现实依据,每一个人物都有很强的逻辑线,这种“盘根错节的真实”形成了作品厚重感。

在高金玺看来,《以法之名》以检察侦查的“小切口”切入,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司法系统的“深潜”,最终实现现实题材的全民共振,这也揭示了爆款作品的本质:‌当创作回归对人的凝视、对社会的显微观察时,专业性与大众性从不对立,而是彼此成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周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