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11国统一战线,不许美军对阿富汗动武,印度也没有唱反调。那么,各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变化,意味着什么?印度又为何站在中俄这一边?
当地时间10月7日,阿富汗问题“莫斯科模式”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与会的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以及中亚五国,白俄罗斯也被邀请列席。会议形成共识:任何国家在阿富汗及其邻国部署军事基地,都是“不可接受的”。可以说,一句“不可接受”,成了全场的关键。因为这句话,直接指向美国。
就在一个月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称,要“收回”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控制权。这座基地,曾是美军在阿富汗二十年战争的核心,如今已由塔利班政府掌控。特朗普声称,它距离中国的核设施“只有一小时航程”,美方“必须重新夺回”。
这番话,点燃了整个地区的警觉,阿富汗方面反应迅速。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表示,阿富汗不会允许任何外国军事存在;总参谋长法西赫丁更是强调:“哪怕一寸土地,也不会交给任何人。”这是一次明确的拒绝。
而这次在莫斯科,各国也集体发声,向美国亮出态度。会议联合声明指出,任何试图在阿富汗或邻国重新建立军事设施的行为,违背地区和平与稳定利益。并且要求“那些对阿富汗局势负主要责任的国家”,履行援助与重建义务。话虽平淡,却锋芒毕露。
分析一下各方立场,对俄罗斯来说,这场会议是一场明确的姿态展示。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会上说:“我们绝不接受第三国在阿富汗及邻国部署军事基础设施。域外势力的强行存在,只会导致新的动荡。”他同时敦促西方归还冻结的阿富汗资产,为阿富汗重建承担责任。俄方的意思很直接:美国已经走了,就不该再回来。
中国的立场也清晰,外交部发言人此前多次强调,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还发布声明,重申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口“安全需要”在阿富汗再建基地。
说白了,中国的担忧不在军事威胁本身,而在地缘平衡。阿富汗地处中亚与南亚交汇处,任何外国势力的驻军,都会直接触动中国西部边境安全。特别是当美方将“靠近中国核设施”当成借口时,这种挑衅意味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从中俄到巴伊,再到中亚五国,都形成了罕见的统一态度。
至于印度,过去几年,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常与中俄拉开距离。新德里既不完全支持美方的行动,也不愿与中巴站得太近。但这次,它没有反对。印度代表团在会后签署联合声明,和中俄立场一致,这意味着印度的区域政策,正在微妙调整。毕竟,印度清楚,美国若重返阿富汗,势必再次改变南亚安全格局。
要知道,巴格拉姆基地距离印度北部不足千公里,一旦美军驻扎,阿富汗又会成为大国角力的前沿。印度并不希望重新被卷入冲突的地带。更何况,印度近年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依赖加深,也在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中保持现实接触。在此背景下,它选择在地区安全议题上不唱反调,既避免孤立,也顺势借机展现独立性。
回看过去二十年,阿富汗从未真正拥有自主权。美国撤军,看似结束战争,却没有带来和平。如今的阿富汗,希望自己成为“没有恐怖主义与毒品的国家”,但若美国再次介入,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更重要的是,这次11国“统一战线”,不仅仅是反对美国。更深层的是一种“自我主导”的共识:南亚与中亚的安全事务,不再由外来者决定。从这一点看,会议的意义已超出阿富汗本身。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它在中亚的最后一个潜在支点被封死。美国的老牌地缘逻辑正在失效。过去,它习惯以“安全援助”之名设置军事节点,从而实现全球部署。但如今,这一模式在阿富汗被明确拒绝。更关键的是,连印度都不再为此辩护。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却可能成为区域格局重塑的起点。中印关系虽然复杂,但在阿富汗、伊朗、中亚等议题上,印度逐渐认识到:与中俄的利益趋同,远比与美方的口头联盟更符合长期安全利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