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喜欢刷知识类视频的朋友,可能都刷到过许倬云的视频,老先生眼神不大好,但给人老而清醒的感官,如果你了解他的人生历程,看他老年的样子,一定会有所感动。老先生这么大年纪,还在视频中露面,不是不甘寂寞,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老先生身上与生俱来的他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要求他这么做。对于老先生的这种“不遗余力”,王德威曾经这样评说:“那种时不与我的感觉,不只是年纪上的、健康上的,同时可能也是一种知识分子面对这个世界的局势的那种危机感啊。我觉得危机感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是他们血液的一部分,他们DNA里的一部分。那种紧迫感,用一种很俗的话来讲就是感时忧国。”老先生在《十三邀》的节目中,自己曾说:“我94岁了,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我希望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今天因为关注到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平台推送了好几条老先生的视频,其中有一条让人颇为感慨。不是老先生的原话,但大意是这样的,惊涛骇浪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的身心不能乱,更不能惧怕,要尽自己的努力,在“惊涛骇浪”之中扎实自己,不要歪曲自己的知识情感。关于人生,老先生特别强调,人的一生,不能糊涂。老先生说,“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不糊涂并不是聪明,是自己不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现在,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深陷在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中,所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扭曲的、变形的、虚假的,不让外界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这一份清醒是很难的,却也是应该尽力去拥有的。正如老先生言中的深意,这个时代,我们首先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清醒。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许倬云是一个天生有残疾的人,从很大意义上讲,他的人生,是弱者成为智者的典范,正如《许倬云谈话录》的撰写者李怀宇所写的那样——“我常想,以许先生的身体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是历史的弱者,但是他从不肯松一口劲,终成人生的智者。”许倬云,1930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士大夫世家,出生时因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他的手脚是弯曲的,一生需要借助双拐行走。关于自己的身体,老先生曾淡然地谈过:“我的瘫痪是一个问题,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了。”因为身体残疾,许倬云从小就不能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去上学,抗战爆发后,他跟着在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任委员的父亲许凤藻,四处迁徙。老先生后来自己回忆,八年抗战,除了最后一年能够安顿在重庆,其他时间都要“跑来跑去”。在漫长的迁徙中,因为身体不便的缘故,他总是被父亲身边身强力壮的同事背着,到了一个地方,就摆在某个地方,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先生说,“因为我一辈子不能动,不能和人家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读老先生的人生,给老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少年时代突然的“长大”。那时候,许倬云一家停驻在四川,他的母亲带着许多女工为奔赴前线的川军烧开水。他依旧是一个旁观者,坐在门口的抱鼓石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川军奔赴前线,起初他是懵懂的,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某一刻,他突然听见有人说,“这些当兵的,一个都回不来了!”就是这一句话,瞬间让许倬云真正有了记忆,忽然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知道了什么是流离失所,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战火,什么是饥饿,什么是恐惧······1948年底,许倬云全家迁往中国台湾,在台南二中插班读高中,1949年8月高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那时候,台大校长傅斯年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亲自劝说他于大二转入历史系,从此与“史语所”结缘。研究生毕业后,许倬云在史语所工作一年,第二年获得奖学金赴美留学,毕业后回到台湾,供职于史语所和台湾大学,同时和老友胡佛、李亦园在台湾共同成立了“思言社”,出版刊物《思与言》。1970年,与妻子孙曼丽结婚的第二年,40岁的许倬云辞去台大历史系主任,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担任历史系及社会学系访问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此后便定居于美国。许倬云的书,老黑读过两本,一本是《西周史》,一本是《大国霸业的兴废》。《西周史》这本书,中年的许倬云写的很有意思,他将目光聚集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居然连周公的事迹都没有提及。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中年的许倬云说,“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和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的小民百姓填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大国霸业的兴废》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许倬云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能否有效地调配一个国家各地的资源,决定了这个大国的命数。老先生的这本书写得有深意,很值得一读。人生快到终点,有人问老先生,人生有无遗憾?老先生说,人生最大遗憾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博主谈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