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男,汉族,出生于1954年10月,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辽宁大学。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同时担任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现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因此案被强制执行1.86亿。
一、三条全踩线的 “非健康样本”
对照此前界定房企 “正常运营” 的三大核心标准,万达集团 2025 年的表现堪称 “全面失速”,每一项指标都触及风险红线,与华润、龙湖等健康样本形成刺眼对比。
1. 财务安全:529 亿缺口压垮 “现金储备”
财务安全的核心是 “现金流覆盖债务”,但万达已陷入 “入不敷出” 的绝境。截至 2025 年三季度,万达商管短期债务激增至 662 亿元,而账面现金仅 133 亿元,流动性缺口高达 529 亿元,相当于每天要填补 1.5 亿元资金漏洞。更严峻的是,其 1375.61 亿元有息负债产生的年利息超 130 亿元,而 2024 年万达商管管理费收入仅 20 亿元,连利息都无法覆盖。
债务违约已从 “风险” 变为 “常态”:2025 年以来,万达集团新增 10 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金额超 76 亿元,仅北京金融法院的强制执行就达十余次。股权冻结进一步加剧危机 —— 王健林所持核心企业股权被冻结数额达 4.9 亿元,万达商管 7 轮股权冻结中,两笔被南京中院冻结三年,直接锁死了核心资产的处置通道。
2. 经营稳健:卖掉 “精锐资产” 断了 “造血能力”
健康房企需保持核心业务的持续推进,但万达为偿债已陷入 “卖核心资产换现金流” 的恶性循环。2024 年至今,王健林累计出售 80 余座万达广场,其中 2025 年 5 月打包出售的 48 座,涵盖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核心项目,堪称万达商业版图的 “精锐部队”,仅换来 500 亿元资金。
资产抛售直接削弱了万达的 “造血根基”:万达广场是其租金收入的核心来源,每卖掉一座就少一份稳定收益,导致 2025 年上半年租金增速不足 5%,远低于 10% 的债务利息率。非核心业务更成负担,长白山度假区年亏 4 亿元,文旅板块从 “增长点” 沦为 “出血点”,与龙湖商业租金 68 亿元的稳健表现形成鲜明反差。
3. 融资通畅:对赌协议成 “致命枷锁”
健康房企能通过信贷、债券正常融资,但万达已陷入 “旧债压顶、新钱难进” 的死局。2016 年万达从港股退市时签订的对赌协议,成为悬在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协议约定若 2018 年未实现 A 股上市,需以 12% 年息回购 380 亿股权,如今仅苏宁一家的追偿金额就达 50 亿元,叠加永辉的 39 亿元诉求,合计 89 亿元的债务雪上加霜。
更致命的是万达商管的上市倒计时:战投持股已达 60%,董事会决策权实质转移,若 2025 年底上市失败,中东资本 440 亿元回购条款将触发,王健林质押的 98% 个人股权可能清零,彻底丧失对万达的控制权。此时的万达已被金融机构列为高风险企业,在央行 1200 亿元房地产新增贷款中,连 “汤都没分到”,与招商蛇口等国资房企的融资便利形成天壤之别。
二、王健林的 “求生三板斧”:有用吗?
面对绝境,71 岁的王健林每天工作超 15 小时,办公室常年备着被褥,打出 “资产抛售、资本联姻、战略转型” 三套组合拳,但效果却喜忧参半。
1. 资产抛售:“割肉” 速度追不上债务扩张
“卖卖卖” 是王健林最直接的求生手段。除了核心的万达广场,他还陆续出让万达电影股权、美国传奇影业等海外资产,以 24.97 亿元卖掉酒店管理业务,甚至拟出售快钱金融 30% 股权,几乎清空了非核心资产储备。但残酷的现实是,资产变现速度远不及债务增长:2025 年 8 月新增的 24.02 亿元被执行金额,仅年利息就达 2.4 亿元,而上半年卖资产回笼资金扣除成本后,连利息都不够覆盖。
剩余的 130 座自持万达广场估值约 4500 亿元,但距离 6000 亿元总债务仍有 1500 亿元缺口,且这些资产若继续抛售,万达将彻底失去商业运营的根基,沦为 “空壳公司”。
2. 资本联姻:腾讯京东入局的 “有限救援”
2025 年夏天,王健林与马化腾、刘强东联手成立三家合伙企业,合计出资 465 亿元,试图通过 “数字 + 实体 + 电商” 的融合破局。表面看,腾讯的技术生态、京东的供应链能为万达广场赋能,但深究股权结构会发现,三方持股比例均衡,更像 “战略博弈” 而非 “全力救援”。
这笔资金并未直接用于偿债,而是投向商业数字化升级和区域文旅项目,如王健林近期调研的新疆克拉玛依文旅项目,试图挖掘 “一带一路” 政策红利。但这类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对于急需现金流的万达而言,犹如 “远水救不了近火”,难以改变短期债务格局。
3. 轻资产转型:“降收入换安全” 的无奈之举
借鉴龙湖等企业的成功经验,万达全力推进 “轻资产运营”,减少重资产投资,聚焦万达广场的管理输出和品牌授权,通过管理费和租金分成获利。但转型的代价异常沉重:管理费收入仅为原租金的 30%,导致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2024 年管理费 20 亿元的规模,根本无法支撑千亿级债务的利息支出。
更尴尬的是,轻资产模式依赖品牌影响力,但频繁的债务违约和资产抛售已损害万达商誉,部分三四线城市出现 “万达撤场” 传闻,进一步削弱了管理输出的议价能力,与龙湖 “品牌溢价 + 稳定分成” 的良性循环相去甚远。
三、生死线:2025 年底的 “双重考验”
王健林能否挺住,关键要看 2025 年底的两大关口能否闯过,这两个时间节点将决定万达的最终命运。
1. 上市闯关:440 亿元回购的 “生死劫”
万达商管的 A 股上市申请已进入最后阶段,若能成功上市,不仅可获得融资资金,还能豁免对赌协议中的回购义务,卸下 380 亿元的历史包袱。但当前房地产行业 IPO 审核趋严,叠加万达自身的债务问题,上市成功率被业内预估不足 30%。一旦失败,440 亿元中东资本回购款将立即到期,王健林个人股权被清零的风险将成为现实,万达可能沦为外资控股企业。
2. 债务重组:76 亿元执行标的的 “缓冲阀”
针对累计 76 亿元的被执行金额,万达正与债权人协商债务重组,试图通过 “展期 + 债转股” 降低短期压力。目前已有部分金融机构同意将 20 亿元债务展期两年,但要求以剩余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作为抵押。若重组能覆盖 50% 以上的被执行债务,可为上市争取宝贵时间;但若债权人集体强硬追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资金链彻底断裂。
四、行业镜鉴:万达困局的 3 个警示
王健林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房地产行业 “高杠杆扩张模式” 的必然结局,为所有房企敲响了警钟。
1. 杠杆是 “双刃剑”,财务纪律比规模更重要
万达的起点与龙湖相似,都曾靠商业地产崛起,但龙湖早年严控有息负债,而万达 2010 年后开启 “重资产 + 高杠杆” 扩张,负债一度逼近 3000 亿元,最终在政策收紧时陷入危机。这印证了健康房企的核心逻辑:现金流净额为正、有息债务可控,远比销售规模更重要。
2. 核心资产不能 “贱卖”,造血能力是生存根本
龙湖靠 68 亿元稳定租金收入抵御风险,而万达为偿债卖掉核心万达广场,彻底丧失造血能力,陷入 “卖资产 — 收入降 — 更缺钱” 的恶性循环。这提醒房企:核心资产是穿越周期的 “压舱石”,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能轻易出售。
3. 转型要 “早布局”,轻资产需有 “品牌根基”
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晚了至少 5 年,且在品牌受损后才推进,效果大打折扣。而龙湖早在 2015 年就布局轻资产,凭借优质运营积累品牌口碑,如今管理费收入占比已达 25%,成为稳定收益来源。这说明转型需要 “提前量”,且必须以扎实的运营能力为基础。
结语:挺住的概率有多大?
客观来看,王健林 “挺住” 的概率约为 40%:若能闯过上市和重组两大关口,万达可蜕变为轻资产运营的商业管理公司,虽规模缩水但能保住主体;若两大关口均告失败,万达可能面临拆分重组,王健林或将彻底退出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
从行业视角看,万达的困局是房地产从 “高杠杆时代” 向 “稳健时代” 转型的缩影。王健林的挣扎与努力,既是个人传奇的挽歌,也是行业洗牌的注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的经历都已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深刻的案例 —— 在周期的浪潮中,唯有敬畏风险、坚守本质,才能真正 “挺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