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戴永汉:柴桑人文历史简述
50
1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三国时著名的柴桑,现为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柴桑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地方,地处吴头楚尾,吴楚文化在此交融。柴桑人既有楚文化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和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又有吴文化中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开放气度。我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深感自豪。我骄傲,我是柴桑人!
2200多年来,自强不息的柴桑人民,滋养了具有鲜明特质的柴桑文化。广义的柴桑文化基本涵盖了浔阳文化,是九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庐山文化、翻阳湖文化、修河文化交错穿插,形成九派文化的总体格局。由于历史上行区划的变迁,部分柴桑的原属地已划归了别处。所以,我现在分享的是一种狭义的柴桑文化,是指当下柴桑区行政区划内的文化元素。主要分为6大板块,即陶渊明文化、贤母文化、战争文化、红色文化、音乐文化及桑落洲文化。让我们从历史沿革开始,走进柴桑的历史的时空。
柴桑因境内有“柴桑山”而得名,有着深刻的寓意。 第一,“此”本义为“就餐”,“此”与“木”组成“柴”字,表示做食物时烧火的燃料。“桑”本义即桑树,引申为种桑养蚕纺织。柴引申为吃饭,桑引申为穿衣,柴桑有丰衣足食的之意。第二,古代采桑养蚕是女人(母亲)的职责,砍柴造器是男人(父亲)的职责,柴桑又指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即家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