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印度《亚洲防务安全》网站披露了一则意味深长的消息:印度方面已批准日本电子战与雷达专家进入境内,对日前获得的中国制霹雳-15E中远程空空导弹残骸进行技术研究,并将移交导弹残骸的详尽数据与报告。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次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实则更像是印日抱团取暖的一场“意念抗中”行动。

日本研究10年前导弹就能打赢中国吗

▲《亚洲防务安全》的相关报道

这枚霹雳-15E导弹残骸的来历众所周知:在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和“枭龙”Block 3战机装备了中国产霹雳-15E空空导弹,并击落了包括3架印度“阵风”战机在内的多架目标。战后,数枚霹雳-15E导弹的残骸落入印度控制区,其中一枚保存相对完整。面对这份意外收获,印度官方虽嘴硬地宣称“远逊于印度国产‘阿斯特拉’导弹”,却暗地里四处兜售这份“战利品”,试图从中换取技术资源或地缘政治利益。

日本作为直接面对中国空军压力的国家,对这款导弹的兴趣自不待言。如今的东海与西太空域中,解放军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频繁亮相,未来更有可能将配合探测距离可达千公里的空警-3000预警机和霹雳-17超远程空空弹等装备,对日本航空自卫队构成显著威胁。因此,试图借分析导弹残骸对中方技术“知己知彼”,本质上是日本构建电子对抗体系的一环。

日本研究10年前导弹就能打赢中国吗

▲霹雳-15E导弹残骸

然而,印度和日本这次的操作注定只能“纸上谈兵”。首先,霹雳-15E是中国专门为出口改进的外贸版,其雷达导引头、数据链加密和电子对抗系统均已做降级处理,不具备解放军列装型号的完整作战能力。例如,霹雳-15E使用的是KU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而我国现役部队使用的更先进版本已可能进入W波段或采用更复杂的自适应抗干扰算法。此外,霹雳-15E的导引头启动距离约在10至20公里左右,在进入不可逃逸区才发挥最大效能,电子干扰几乎无用。这意味着,即使日本获得所有导引头数据,也无法有效推演出导弹在远距离搜索、锁定、规避干扰等方面的真实能力。

而在推进系统方面,疑似巴基斯坦获得的霹雳-15E所用的双脉冲固体火箭技术,虽为中国自研,但这一技术并非全球唯一,美国的AIM-260、欧洲的“流星”也采用类似技术,日本的AAM-4B则在雷达导引方面小有建树。因此,日方即使获得完整残骸,所得也不过是“再验证一次中国确实已达世界先进水平”,谈不上什么技术“突破”。

日本研究10年前导弹就能打赢中国吗

▲印度媒体的相关报道

此次事件并非仅限于印日双边问题。据印度《国防研究所》称,包括“五眼联盟”国家(美、英、加、澳、新)以及法国等也表达了对霹雳-15E残骸的浓厚兴趣,甚至不排除希望通过逆向工程尝试开发类比产品。这种现象耐人寻味:中国10年前的外贸武器,竟然成了西方国家“挖宝”对象,足以说明在当今空空导弹领域,中国已从技术追随者一跃成为规则制定者之一。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场信息战和心理战。西方世界借此放大“研究中国武器”的舆论,意图制造对中国技术系统“仍可被破解”的幻象,试图缓解在实际对抗中日益暴露的能力劣势。然而现实是,中国的霹雳-15系列正不断演化,最新公开的霹雳-17据称射程超过500公里,具备真正的“战略级”打击能力,而这类型号自然不会出口,更不可能出现残骸可供研究。

日本研究10年前导弹就能打赢中国吗

▲霹雳-15E导弹残骸显示,相关组件是10年前就生产的

从印度角度来看,此次“开放合作”更多是对技术缺失的一种补偿。印度自研的“阿斯特拉”导弹虽在宣传上被吹得神乎其神,实际能力仍停留在AIM-120B这一代次,其有源雷达导引头性能不稳,目标识别能力也极为有限。与霹雳-15E相比,确实在核心指标上存在代差。而日本则是被现实所迫。面对中国空中力量不断东进,歼-20的隐身性能配合远射程空空导弹,已让日本在争夺制空权方面捉襟见肘。特别是电子对抗与多机协同技术领域,日本远不如美国海空军,期待通过研究霹雳-15E获取情报优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实是,无论印度多么卖力表演,无论日本多么急切解剖,外贸版霹雳-15E不过是“冰山一角”。其技术价值远低于真正令西方忌惮的霹雳-17、霹雳-21等新型导弹。而中国空军如今更重视体系协同作战能力:空警-3000提供远距预警与目标引导,电子战机压制敌方雷达环境,隐身战机执行突击突防任务,空空导弹只是这套体系中的一枚“牙齿”。

日本研究10年前导弹就能打赢中国吗

▲我们不仅有更先进的“自用型”霹雳-15,还有更强大的霹雳-17

我们需要知道,残骸永远比不上实战演练、体系配合、前沿科研的力量。中国靠自己干出来的成绩,不会因为几块残片就被逆转。相反,每一次敌人的窥探尝试,都是对中国军工水准的间接承认。霹雳-15E残骸之于日本,恐怕只能是心理安慰。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枚早已“退役”的旧棋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