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五角大楼记者被集体驱逐,八十年铁律瞬间崩塌

阿灵顿的清晨,阴云密布。2025年10月15日,五角大楼(Pentagon)外聚集着一批神情凝重的记者。他们在门口交还了自己的通行证,离开了那个掌控美国军权的五边堡垒,只因拒绝签署由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亲自制定的新新闻管控政策。这一幕,仿佛美利坚新闻自由史上的断崖时刻——八十余年,美国主流媒体在五角大楼内部的报道传统,就此戛然而止。

《华盛顿邮报》的Scott Nover爆料,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CBS新闻(CBS News)等大牌媒体集体撤离。想想1944年D日当天,CBS曾在五角大楼内实时报道战况,如今却被扫地出门,令人唏嘘。

新政策有多狠?根据五角大楼公布的条款,今后任何记者,无论资历深浅,只要未经国防部授权,就不能主动打听任何信息——哪怕只是“非机密”的小细节。记者们失去的是永久通行证,也失去了随时在五角大楼走廊里“偶遇”将军、军官、知情者的机会。从此,媒体只能在五角大楼高墙之外,隔岸观火般进行军事报道。

让人震惊的是,数百家新闻机构,最后只有14名记者妥协签字。包括保守派的福克斯新闻(Fox News)、Newsmax、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华盛顿观察家报(Washington Examiner)也纷纷拒绝。这种空前的“媒体大撤退”,在美国新闻史上极为罕见。

CNN前资深五角大楼记者芭芭拉·斯塔尔(Barbara Starr)感叹:“确实会更难报道,得更拼、更努力。但过去几天,五角大楼新闻圈依然能挖到猛料。”她回忆,曾经随意在走廊遇到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边吃午饭边聊新闻线索,如今这种便利彻底消失。

五角大楼的新规更是层层加码,赫格塞斯上任后几乎不召开新闻发布会,还要求记者进出某些区域时,必须有官方陪同。相比过去每周两次通气会、自由走动、专属办公区,新政让记者们仿佛被关在门外,只能遥望五角大楼的神秘气氛。

媒体圈炸锅,各家都在酝酿对策:有人考虑打官司讨回公道,有的干脆准备增加驻外报道力量,应对华盛顿军情“断流”的困境。更有专家分析,新政策严令记者不得主动“挖料”,实则是在震慑潜在“爆料者”,让军方内部消息源噤若寒蝉。

但正如老记者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曾在《时代》周刊和政府监督项目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任职)所说:“大新闻从来不是大楼里搞出来的。”五角大楼文件门、阿布格莱布虐囚案、美莱和哈迪塞惨案,都是靠外部记者深挖、冒死揭露。楼里的记者只能嗅气氛,但真正的爆料,往往来自楼外的胆大者。

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总编托马斯·埃文斯(Thomas Evans)也说,进楼的便利只是建立关系的手段,“但真正的大新闻,通常不在走廊里发生。”不过,他警告:日常的“军事部署、预算、人员流动”信息,尤其影响数百万军人家庭,今后将难以获取,“日常新闻会死掉,军队基层的故事会越来越少。”

五角大楼新闻圈齐声抵制——不仅“进步派”媒体,连福克斯新闻等保守派也拒绝签约。一时间,五角大楼的新闻柜台变得空无一人,只剩下孤零零的14个“同意者”,令人感到一场信息黑洞正在形成。

据《华盛顿邮报》采访,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肖恩·帕内尔(Sean Parnell)则强硬回应:“是记者们自己变了规矩,他们拒绝配合。我们坚持新政策,因为这是对军队和国家安全最好的选择。”

但媒体专家普遍担忧,新政带来的不仅是消息封锁,更让五角大楼工作人员如履薄冰。“哪怕只是传递一份非机密备忘录,都可能惹祸上身。”托马斯·埃文斯坦言,今后军中爆料者可能会被定罪,人人自危。

但也有人预测,政策可能引发“逆反效应”,反而激发新一代“泄密者”——愈加愤怒的五角大楼员工,可能会冒险向媒体投递爆料。“这项规定或许适得其反,让更多人想要曝光内部黑幕。”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第一修正案专家克莱·卡尔弗特(Clay Calvert)如是说。

芭芭拉·斯塔尔也认为,五角大楼内部不少人对“铁腕封口”极为不满,记者和消息源将转移到大楼外,形成更隐秘、更激烈的沟通渠道。“很多军人担心这场打压,他们会主动想办法联系媒体。”

全国新闻俱乐部新闻自由中心主任比尔·麦卡伦(Bill McCarren)则点评道,这不只是五角大楼与媒体的对抗,更是赫格塞斯与军队和文职人员的内部权力之争,“这是新闻战,更是权力之战。”

NPR方面表示,未来会加派国外记者,弥补无法从五角大楼获取消息的空白。但托马斯·埃文斯重申:“这是法律和新闻自由的分歧,不是报道内容的分歧。我们的五角大楼报道不会因为他们的政策而改变。”

社交媒体上,网友炸开了锅。有的怒斥五角大楼变成“新闻黑洞”,有的嘲讽“铁幕降临”,甚至有人担忧美国军情将变得“比俄国还密不透风”。而大楼内外,军官和文职人员望着空荡荡的新闻柜台,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仿佛一场新闻自由的“大清洗”,正悄然上演。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