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的宁都城,寒风裹着硝烟味。1.7万国民党26路军官兵举着枪,喊着“加入红军”的口号,把2万多件武器堆在广场上——这可是红军当时最缺的“硬通货”,一下子让中央红军兵力扩张了三分之一。

可人群里,有两个人却皱着眉往后退。27师80旅旅长冯安邦和81旅旅长王恩布,对着红军干部摇头:“我们不跟你们走。”

宁都起义2个旅长不愿参加红军,拿300元走人,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谁都没想到,红军真没为难他们,还给每人发了300块银元当路费。这俩旅长拿着钱离开时,没人知道,二十多年后,他们会走上完全不同的路:一个成了抗日英烈,一个成了阶下囚。

这事得从26路军的“委屈”说起。这支部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老底子,中原大战冯玉祥败了,孙连仲带着人投靠蒋介石,编为26路军。可蒋介石用人只认“黄浙陆一”,对他们这些“杂牌”从来没正眼瞧过——给的军饷少,还专派他们去打最难打的仗。

1931年,26路军被调去江西“剿共”,刚到地方就损兵折将。第三次“围剿”失败后驻在宁都,官兵们想家想得厉害,九一八事变一爆发,更是吵着要北上抗日。可蒋介石不同意,还派中央军把他们围住,断了军饷,逼他们继续“剿共”。

宁都起义2个旅长不愿参加红军,拿300元走人,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总指挥孙连仲一看不对劲,说自己牙疼,请假去南京看病;27师师长高树勋也跟着溜了,去庐山“疗养”。部队没人管,大权落到了参谋长赵博生手里。没人知道,赵博生早就被地下党策反,成了秘密党员。

之前地下党王超、袁汉澄、李肃就混进了26路军,在后勤、情报部门发展党员。译电主任罗亚平、军官学校的李秉仁,甚至执法队的王振铎,都成了自己人。这些党员再往下发展,革命的火苗很快在基层烧了起来。

可意外来得突然。1931年12月初,王超回上海述职,在南昌把党组织名单交给了被破坏的接头点,消息直接泄露给了南昌行营。12月5日,逮捕刘振亚、袁汉澄的急电发到26路军,幸好译电的是罗亚平,他赶紧把消息捅给了赵博生。

赵博生没慌,连夜找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密谈。这俩人跟共产党早有渊源,对蒋介石也满肚子火,一听说要起义,当场拍板:“听你的!”

12月14日,26路军办了场“领饷宴会”,团级以上军官全来了。酒过三巡,赵博生突然拍案:“蒋介石把我们当炮灰,不如加入红军,抗日救国!”底下的人早就憋坏了,纷纷喊“同意”。城外的要道早被董振堂、季振同的人控制,起义顺顺利利,部队后来改编成了红五军团。

宁都起义2个旅长不愿参加红军,拿300元走人,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可起义队伍里,冯安邦和王恩布却不乐意。冯安邦是冯玉祥的老部下,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是“西北军的人”,跟着起义是“被胁迫”,一听说红军给“自愿离开者发路费”,立马就提了申请。红军真给了他300块,他揣着钱就去找了孙连仲,后来还当了新组建的74旅旅长,接着跟红军打仗。

王恩布更激烈,一开始就反对起义,被红军缴了枪、绑了起来,可还是梗着脖子说“不跟你们走”。红军也没为难他,同样给了300块路费。他回国民党阵营后,没再带兵打仗——早年当官捞了不少钱,1934年干脆辞职,回了老家当富家翁,天天喝茶遛鸟,日子过得悠哉。

可好日子没长久。1938年,冯安邦在抗日战场上拼到了最后一刻。他守娘子关时,带着士兵跟日军白刃战;血战台儿庄,他率部堵住日军退路,打得日军不敢前进一步。11月3日,他在襄阳遭遇日军空袭,炸弹炸中了他的指挥部,54岁的冯安邦当场牺牲。2014年,民政部把他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算是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宁都起义2个旅长不愿参加红军,拿300元走人,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冯安邦

王恩布的结局就差远了。1954年,新中国清查历史问题,他当年在国民党的经历被翻了出来,很快被逮捕。或许是受不了打击,1955年他就病逝了,终年59岁,到死都没摆脱过去的污点。

后来有人说,宁都起义的几位核心领导人太可惜了——赵博生、董振堂都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红五军团最后军衔最高的只有上将李达。可再看冯安邦和王恩布,就知道人生的选择有多重要:一个选了家国大义,青史留名;一个选了苟且偷生,最终落得遗憾收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