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沦陷的那几年,老一辈人都能滔滔不绝讲一晚上,谁家没受过点苦?可真要说这些厚重历史里的“小人物”,倒不是每个名字都记得清楚。有那么一张黑白老照片,一直流传在老上海人的茶余饭后:一个年轻男人,手里死死攥着一枚手榴弹,脸上灰黑,眼神却冷得像刀,把整张照片都烫出来一层火气。许多人第一次看到这照片,心里都咯噔一下——这人是谁?他怎么了?后来问问茶馆老人,才知道——那是孙景浩。

这是一张日军严禁公开的照片,被日本国内反战人士泄露出来!

孙景浩其实出身很平常,讲难听点,就是“码头出力的”,豆腐渣都不算的底层。每天早上天刚发白,他便挑着工具跑到法租界附近的小厂子,汗里混着尘土。谁也没想过,这种日头下的穷汉,也有一天会写进血与火的史书。那是1938年春天后的事儿了,日本兵打进来,上海从十里洋场变成死气沉沉的大牢笼。你随便在弄堂里倒杯井水,都能看到日军的巡逻军靴,一路踩碎砖头。说句题外话,我爷爷那会也在工厂干活,自从鬼子进了城,还多出灭口的事端,邻里见面都不敢大声。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世里,孙景浩成了撑起胆气的那个人。不是什么大头兵,不是官老爷,就是小厂工人。他混进抗日的地下圈子时,家里人压根不知情。你别以为这事儿多神秘,其实他们很多时候也只是传个口信、递个物资、帮忙挡挡日伪的耳目,但,常常是命悬一线。说实话,孙景浩常跟妹妹说,“我不怕死,怕就怕白死了。”据说有回他在小弄堂递消息,一脚踩到了日军大兵的皮带扣,脑门儿汗都下来了。旁边卖面筋的婆姐搭了把手,这才糊弄过去。日常的上海,就是暗流涌动的棋盘。

事情发生的那一天其实并不浪漫,连天气都混着闷热和湿气。听说日军那边接到了消息,说抗日志士要在法租界一带搞刺杀行动。结果风声泄露,孙景浩和两个伙计刚到约定地点,就被武装日兵堵了个正着。那一瞬间,上海沿街的竹皮店、米行都传来一阵骚动。有人拼着命往外跑,也有人缩在阴沟边发抖。孙景浩却愣是没有后退,反倒冲进路口最窄的那块,吼着把手里的手榴弹举了起来。手榴弹,其实是自制的,工厂里头师傅用机器配的,炸起来连自家人都可能伤着。可这次,孙景浩攥住它没有太多犹豫,那是条命和一股子气。

据后来邻里回忆,枪声之后四下乱作一团,连邻居家的鸡都飞出院墙。有人说最后那一下的炸响像是谁在铁皮桶里扎了一刀,又闷又响,久久不散。日军很快扑上来,却只见孙景浩紧闭嘴唇,手快要攥进肉里。这张现场照片确实有名,为什么?——因为他眼睛始终没闭上,直勾勾望着敌人。那种仇恨和硬气,一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打冷颤。后来,这照片还被偷偷传到租界里的印刷所,贴在弄堂黑板报,不少人悄悄点了根香烟,说“他有种!”

其实,有不少小孩都记得,那阵子父母一到傍晚就关紧门窗,窗外就是岸边血迹。大人也不多说,怕孩子听见多事,有路过那个路口的老太太回忆:“他就撂在那里,谁也不敢过去,有十来个鬼子把守。”见惯了死人,却没人见惯这样顶天立地死法。有的上海人偷偷把他的姓名写在香火袋里,一逢初一十五,点香时就念一遍,“保佑中国早点太平。”

有人可能会问,孙景浩做的这一切,到底值不值?敌人照样铁蹄在路上,城里人照样噤声。但讲句心里话,他这个“死”,说是无力,其实在精神上狠狠戳到了每个旁观者,让不少人心里突然点了火,有种“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的决意。我听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伯回忆,他说孙景浩之后,附近工厂有一回百余人罢工,日军倒是愣了一下。“人心要是被点燃,什么都会变。”他轻声说着,还揉了揉鼻子,像怕人看出眼泪。

事后的小厂里,没了孙景浩的身影,工友们凑钱为他买了一只青花碗,埋了他的一绺头发和一块工牌。有人偷偷在厂区墙上刻下“景浩尚在”四个小字,第二天又被日军刷成灰白,不耽误夜里还有人悄悄补刻一遍。其实,上海弄堂里像他这样的人不少,大多名不见经传,连家都找不回尸骨。可谁又愿意被轻易忘记?只是,在那个时代,光是敢于发声、敢于反抗的人,本身就不多,有的人一辈子只做成这一件大事,足够了。

每每读到这样的人,我总会在夜里反复琢磨。如果你是孙景浩,临最后关头,会是什么滋味?后悔吗,害怕吗?但在他攥起手榴弹的那一刻,上海无数角落里的平凡人,也都暗暗攥紧了拳头。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他的名字或许只是很小的一道浪花,可凡是见过那照片的人,大抵都再也不会忘了那双没有合上的眼睛。

说句实在的,现在能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聊这段往事,自然容易感慨。但真正身处其境、面对敌人的冷枪冷刀,有几人撑得住?想来想去,时代往往只会记住胜利者的大名,却很少给这些“工人出身”的血肉之躯留下多少篇幅。可偏偏就是他们,用最普通的生命,撑起了民族的一角天。

今天再走过那片老厂房,听着新上海的车水马龙,不觉就会想到孙景浩当初的那个夜晚。他是那种死了都还直挺挺盯着敌人的人,也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咱们的人”之一。或许,这就是普通人英雄传奇的全部意义吧。哪有那么多旗帜和豪言,归根结底,就是一口气,一团火,一瞬间的决断。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那么多人记得孙景浩,不过,只要提起那张照片,提起那个夜晚的怒火,上海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心里总会悄悄发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