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208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体检越全面越好”,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听过?但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一走进体检中心,恨不得所有项目都来一遍,觉得多查点总没坏处。尤其花钱做了“高端套餐”,检查越多越安心,仿佛身体就更健康了。但问题是,有些检查不仅没必要,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焦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体检中的“伪刚需”项目,哪些检查不建议做,为什么不建议做,又会带来哪些隐患?这不是让你反对体检,而是让你更科学、更理智地体检。
一、某些肿瘤标志物检查,看起来高端,其实吓人
说起“肿瘤标志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查癌症!CA125、CEA、AFP……一串缩写让人心慌。做完之后一查报告,某项高了,吓得一夜没睡,结果医生一句“假阳性,别紧张”,白担心了。
问题在哪?
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确诊癌症的工具,只能作为治疗监测、部分高危人群筛查的辅助手段。比如AFP可以升高,但肝炎、肝硬化时也会升高;CA125升高,可能只是月经期、盆腔炎。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明确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普通人群筛查癌症,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过度检查。
结论:普通人群,特别是没有家族史、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不建议常规查肿瘤标志物。
二、胸部CT没事别乱做,辐射不是儿戏
“我想查查肺癌,做个胸部CT放心点。”——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但你知道吗?胸部CT的辐射剂量是普通胸透的几十倍。一次低剂量CT约1.5毫希沃特,虽然不算高,但不必要的反复检查,的确会增加潜在风险。
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也强调:对于普通健康人群,不建议每年做胸部CT,尤其是没有吸烟史、无高危因素的年轻人群。
更重要的是,CT查出小结节,90%以上是良性的,但报告一出,很多人就开始反复复查、焦虑失眠,反而带来心理负担。
结论:没有肺癌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家族史)的人群,不建议常规做胸部CT。
三、脑部MRI:贵,而且没意义
“我有点头晕,我想查查是不是脑梗。”于是,脑部MRI成了热门项目。
但实际上,轻微头晕、头痛,并不意味着脑血管有问题,绝大多数情况是疲劳、颈椎紧张或睡眠不好引起的。MRI虽然成像清晰,但对于没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普通人群,查出来意义不大。
而且MRI价格不低,动辄上千元。一旦发现“小白点”“脑白质改变”,往往也不具临床意义,却会把人吓个半死。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专家指出:脑部MRI对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价值非常有限,不能预防脑卒中,更不能预测未来中风风险。
结论:没有明确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不建议常规做脑部MRI。
四、PET-CT全身扫描,别被“万病一查”忽悠了
PET-CT号称能发现早期癌症,是不少高端体检套餐的“明星产品”。但它的原理是检测葡萄糖代谢活跃的组织,癌细胞代谢快,容易显影。
问题是,正常炎症、感染、甚至月经期的子宫内膜活跃也能显影,导致假阳性。而且一次PET-CT的辐射剂量高达25毫希沃特左右,相当于几十次胸透。
《中华肿瘤杂志》曾指出:PET-CT不适合健康人群常规体检使用,应该用于肿瘤病人复查或转移病灶定位。
结论:PET-CT不是“癌症扫雷器”,普通人群无症状时不建议做。
五、胃镜肠镜不是“常规检查”,要有症状或高风险才做
有些人为了“查个放心”,上来就安排胃镜、肠镜,“万一有癌变呢?”但专家提醒,胃镜、肠镜属于侵入性检查,尤其是肠镜,还需麻醉和肠道清洁准备,不适合随意查。
国家癌症中心建议:胃癌和结直肠癌筛查应基于风险评估,如有胃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者,才建议做胃镜;而肠镜则推荐50岁以上人群作为初筛,尤其是有家族史者。
结论:年轻人、无症状者不建议常规做胃镜和肠镜,除非属于高危人群。
六、心脏彩超、心电图,多少人是在“交智商税”
体检报告里经常看到“窦性心律不齐”“T波改变”,不少人就慌了,以为自己心脏出问题了。但其实,这些在健康人群中很常见,尤其是年轻人,窦性心律不齐常是正常生理现象,并不代表心脏病。
心电图的临床价值主要在于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等明确症状时的诊断。而心脏彩超则更适用于已知心脏病人群的结构评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建议:无症状普通人群,不建议常规做心脏彩超,仅必要时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结论:没有心悸、胸闷等症状,不建议每年做心电图或心脏彩超。
体检不是“查得多=查得好”,别让焦虑掏空你钱包
体检的初衷是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干预,但现在却成了“项目越多越安心”的心理安慰。
真正的科学体检,应该是个性化、精准化的。不是人人都要查一样多,而是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制定方案。
别再被所谓高端体检忽悠,也别被“查出点啥”吓到。体检不是为了制造疾病,而是为了识别风险。别让无意义的检查,成为你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资料:
1.《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3年版
3.《中华肿瘤杂志》.《PET-CT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 2022年第44卷第5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