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南进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维持战争需求,而且日本在二战时期平均每年消耗石油大约是300万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规模庞大,仅其日常维护和作战行动所需燃料就相当可观,光维持日常状态一天就需要一万吨油料供应,整个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不高,石油需求量相对比较小,其他煤、铁、木材、棉花等战略资源都可以从沦陷区解决,唯独石油不可或缺却无法从现有占领地区解决。

荷兰曾在印度尼西亚建设了一个设备产量都居世界前列的爪哇油田,但盟军在撤离印尼时炸毁了大量石油生产设施,这一点荷兰军队是做了有功于世界的一件事,1942年2月15日,巨港的炼化油设备在日军占领前被荷兰守军炸毁。此外,在巴厘巴板,油库也被守军1个营烧毁后撤退。日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修复,这极大影响了石油的及时产出。

​“大洋丸”号邮轮被美军ss210号潜艇击沉,这艘船上有780名赶赴南洋的石油技术人员,尽管护航的日本海军樱号驱逐舰马上开始救援,但依然导致这些宝贵的技术工人多数丧生,技术力量的严重损失致使石油生产恢复困难。

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什么印尼油田无法弥补日本能源缺口

美军潜艇下水

​同时日本海军极度缺乏反潜护航能力,主要是声呐设备不足,靠瞭望兵吃维生素练眼睛观察潜望镜反潜,导致油轮等各种运输船只在运输途中经常遭到盟军尤其美军潜艇袭击,损失惨重。

​盟军对印尼油田及周边基础设施进行轰炸和破坏,美军和澳大利亚空军不断高强度轰炸,干扰石油生产和运输,1945年初英国皇家海军航母编队回到亚洲加入对印尼油田设施的袭击。同时美军潜艇在海上频繁袭击日本运输船队,使大量石油无法运回日本。

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什么印尼油田无法弥补日本能源缺口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船舶损失巨大。从战争爆发到战败投降,日本新造船舶397万吨,损失却高达883万吨。船舶数量的减少,使运输能力大幅下降,无法满足资源运输需求。

​盟军重视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线,美国潜艇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不分民用与军用目标,在太平洋上广泛袭击日本运输船只,掐断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此外,随着战争进展,美军收复菲律宾等关键地区,控制了东南亚资源运往日本的必经之路,进一步阻断了运输线路。

同时,战争局势变化使日本在东南亚的占领区不断缩小,资源获取和运输的范围也随之减小。有资料显示,1943年印尼油田的石油产量恢复到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但由于运输困难以及美军的封锁,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的石油累计约200万吨左右。不过,这并不代表日军在印尼的石油获取量就是这么多,因为还有部分石油可能被日军在当地消耗,或因各种原因损失掉。

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什么印尼油田无法弥补日本能源缺口

日本轰炸机轰炸爪哇

总体上看印尼在战前石油年产量约800万吨,是日本石油年产量的20倍左右。满足日军需求也是有富裕的,日本也为恢复印尼石油生产尽了全力,将国内大部分石油工人调到印尼,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产量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在美军的打击下,日本运输能力严重受限,大量石油无法运回本土,且随着战争形势变化,1944年起运回日本的石油大幅减少,1945年则几乎没有,这也直接导致日本国内军工生产开工不足,各种军事设备和资产无法运行,连旗舰都只能单程油料出击,导致了最终失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