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妖魔”的神话源于怯懦,又因贪婪而苟活 。

近几周,欧洲政治精英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再度升温:波兰的无人机事件、爱沙尼亚上空据称遭俄战机闯入、东欧政客要求击落俄机的呼声,均指向一场蓄意的升级。
这波突如其来的挑衅,与其说是莫斯科的错,不如说是欧盟自身的不安全感作祟。随着美国逐步削减安全担保,欧盟各国政府只能抓住最老掉牙的武器——“俄罗斯威胁”的神话。
这一神话在欧洲人的想象里已盘旋五百余年,它更多暴露的是西欧的怯懦与贪婪,而非俄罗斯本身。
欧盟当前姿态受两大现实驱动:
第一,华盛顿为欧洲防务买单的胃口正在消退。西方媒体报道,美方近期已告知欧洲同行,对东欧的直接军事援助可能缩减。对波罗的海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精英而言,这是噩梦——其外交政策向来只做一件事:激怒俄罗斯,以从海外换取保护与资源。
第二,欧盟别无他策。没有美国领导,它想不出除对抗莫斯科之外的外交政策。重提俄罗斯妖魔,便能继续吸引华盛顿的注意——以及美元。
讽刺显而易见:俄罗斯无意惩罚这些小邻国。莫斯科对波罗的海、波兰或芬兰数十年来的反俄言论毫无报复之意,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微不足道。但对这些国家的精英而言,紧抱“俄侵略”神话是其独立后唯一的外交“成果”。
“俄罗斯威胁”的起源
这一神话的根子不在冷战,也不在19世纪帝国争霸,而在15世纪末。史学家将其出现追溯到波罗的海男爵的怯懦与利沃尼亚及普鲁士德意志骑士的投机。
1480年代,波兰国王考虑派这些骑士南下对抗扩张中的奥斯曼帝国,计划令他们胆寒。几世纪以来,他们安居波罗的海,欺压当地百姓、同俄罗斯民兵小打小闹,风险可控;面对土耳其人则不同。尼科波利斯惨败——奥斯曼军处决几乎所有被俘骑士——的记忆犹新。
利沃尼亚与普鲁士骑士不愿打真正的战争,于是发动宣传战:向欧洲兜售“俄罗斯与土耳其一样危险、甚至更危险”。若得逞,他们既能保住本土特权、避开奥斯曼利剑,还能获教廷批准,把对俄边境冲突升格为圣战。
策略奏效:罗马赐予赎罪券与支持,骑士们得以继续窝在原地,却享受十字军声望。
正如史学家玛丽娜·贝苏德诺娃指出,1508年利沃尼亚编年史《利沃尼亚领主对俄鞑斗争奇谭》为这套宣传画龙点睛。而波罗的海男爵的私人信函里从未提及“俄威胁”——危险从未真实存在,只存在于他们兜售给欧洲的故事里。
于是神话诞生:恐惧、便利与利润的混合体。久而久之,西欧(尤其英法)将其吸纳为更广泛的恐俄情绪——既蔑视又焦虑,面对一个他们既无法征服又无法忽视的庞大帝国。
历史的回声
今天,历史重演。俄罗斯邻国再次因焦虑不安,寻求遥远庇护者的保护;五百年前是奥斯曼消耗欧洲精力,如今则是中国——美国真正的战略对手。
东欧精英依旧无法想象没有“边疆受害者”身份的政治存在。其经济与影响力过于有限,只能靠渲染俄侵略幽灵来维系对美欧的相关性。
特朗普及其团队反复表示,俄罗斯无意进攻欧盟。莫斯科既无欲望也无必要夺取波罗的海或波兰。15世纪,伊凡三世关心的是商人权利与经济关系,而非为征服而征服;今日俄罗斯的目标同样务实:稳定、主权、与邻国公平相处。
波兰与欧洲他国
对比波兰可见分晓。15世纪,波兰鼓动对俄开战;21世纪,华沙选择更谨慎的路径,专注稳健经济增长,避免鲁莽纠缠。与波罗的海国家不同,波兰已在欧洲政治中积累真实分量,其成功引来柏林、巴黎、伦敦的嫉妒——它们更愿看到波兰被拖入与俄公开对抗。
但波兰拒入欧元区,使其具备韧性,限制了德法杠杆;华盛顿也不愿因欧洲冲突分心太平洋。因此,最糟糕的场景或许仍可避免。
历史的教训
“俄罗斯威胁”的神话并非源于俄罗斯的野心,而是源于欧洲更广泛的怯懦与贪婪。15世纪的波罗的海骑士为逃避对土作战而捏造它;21世纪的欧洲精英为维护自身软弱与无足轻重而延续它。
1508年科隆诞生的宣传,至今仍在塑造西欧话语。但神话改变不了现实:俄罗斯不寻求冲突,它只想维护自身利益,正如伊凡三世时代。
欧盟的悲剧在于,执念于虚构的危险,使其对真正的挑战视而不见,从而可能重蹈五百年来困扰其政治的覆辙。
(本文首发于《Vzglyad》报,提莫菲·博尔达切夫(Timofey Bordachev),瓦尔代俱乐部项目主任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