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跟中华文化碰撞、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派体系。作为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派别之一,逊尼派在中国扎根最深,人数最多,孕育出了格底目、依黑瓦尼、西道堂三大教派,以及虎夫耶、哲赫忍耶、嘎的林耶、库卜林耶四大门宦。这些教派在保持宗教核心的基础上,吸收了儒家、佛教、道教等本土文化元素,展现了宗教本土化的多样面貌。

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的努力。他们通过翻译经典、改革教义、创立教派等方式,把伊斯兰教跟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下面介绍三位代表性人物:刘智、马万福和马启西,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看到逊尼派中国化的缩影。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刘智(约1660-1739年),字介廉,是清代回族学者,出生在南京一个有文化的穆斯林家庭。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刘三杰是个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刘智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伊斯兰教义,后来在南京军事研究清真寺拜师袁汝奇,算是正式入了门。15岁那年,他给自己定了个大目标:用15年时间把儒家、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都研究透彻。他白天读《四书五经》,晚上钻研《古兰经》,想找出这些学问的共通点。

1704年,刘智写出了《天方性理》,这本书用儒家的术语解释伊斯兰教义,成了中国穆斯林的经典之作。他管孔子、孟子叫“东圣”,把先知穆罕默德叫“西圣”,觉得东西方智慧是一家。后来,他又写了《天方典礼》(1710年)和《天方至圣实录》(1724年),把伊斯兰教义翻译成中文,让汉族读书人也能看懂。他经常在南京清真寺讲学,用流利的汉语给信徒讲经,课后还写注释,忙得不亦乐乎。

刘智的贡献在于,他把伊斯兰教的抽象概念用中国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后来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他1739年去世,享年大概79岁,死后墓地成了朝圣地,每年都有人去纪念他。

马万福(1849-1934年),字奴海,号果园哈知,是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出身东乡族穆斯林家庭。他从小聪明,跟着村里的阿訇学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很快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宗教老师。1888年,他决定去麦加朝觐,那时候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吃了不少苦。在麦加,他接触到沙拉菲运动,觉得伊斯兰教得回归《古兰经》和《圣训》的本源,不能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式。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回国后,马万福在河州清真寺搞了个小会,找了十几个阿訇一起商量,创立了依黑瓦尼派。他提出“尊经革俗”,反对朝拜拱北、崇拜教主这些他认为的“歪风邪气”。他喊过“打倒门宦、推翻拱北”,这话太猛,惹了不少人反对。1908年,他在河州混不下去了,就跑去新疆哈密传教,结果因为观点太激进被抓了。他家里人花了大价钱才把他捞出来。

1918年,马万福被押回甘肃,路上被宁海镇守使马麒看中,带到西宁安顿下来。在马麒支持下,他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站稳了脚跟,继续推他的改革。1934年,他85岁去世,留下了依黑瓦尼派这个遗产,影响至今。

马启西(1857-1914年),甘肃临夏人,家里跟北庄门宦有点关系。他11岁进私塾,跟着非穆斯林老师范绳武学儒家经典,还考了个秀才。白天他读《四书》,晚上看王岱舆、刘智的伊斯兰教汉文书,想用儒家思想讲宗教。1891年,他在家里开了个私塾,上午教儒学,下午研究教义,忙得不亦乐乎。

1902年,他跟北庄门宦闹翻了,决定自己干。他在临夏建了西道堂清真寺,创立了西道堂派。他用汉语讲《古兰经》,还把教义写成中文条幅挂在墙上,特别有书院味。西道堂不光是宗教组织,还搞集体生活,信徒一起种地、做生意,像个小社区。不过,他的想法太新,保守派看不惯。1914年,白朗叛乱时,虎夫耶门宦的马安良带人袭击西道堂,马启西和17个家人、信徒被杀,时年57岁。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中国的逊尼派主要包括格底目、依黑瓦尼、西道堂三大教派,外加四大门宦:虎夫耶、哲赫忍耶、嘎的林耶、库卜林耶。这些派别各有特色,既保留了伊斯兰教的内核,又融入了中国味道。

格底目派是中国的老牌教派,从唐代就有了,18世纪因为新教派多了,才被叫“格底目”,意思是“守旧派”。它分布最广,信徒最多。每逢礼拜日,格底目清真寺里人头攒动,大家按老规矩念经祈祷。清真寺都是独立运作,互不干涉,像西安清真大寺,院子里有中式亭子,对联是中文,但祈祷大厅朝麦加,特别有中国味。

格底目派受儒家影响大,讲究孝道、和气,连教义都带点中庸的味道。它对别的教派挺宽容,哪怕看不上门宦的拱北崇拜,也不公开撕。这种低调稳重的风格,让它成了中国化伊斯兰教的标杆。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依黑瓦尼派是马万福19世纪90年代搞起来的,名字意思是“同教弟兄”。它主张回归《古兰经》本源,反对一切花哨的习俗。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它的地盘,寺里装饰简单,信徒听阿訇用阿拉伯文念经,马万福当年常亲自领拜,批判他看不顺眼的“异端”。

依黑瓦尼派在甘肃、青海发展快,靠着马麒、马步芳这些大佬支持,势力不小。它先是单打独斗,后来用“海依”制度把清真寺连成一片,组织更严密。东关清真大寺以前有绿色圆顶和宣礼塔,带点中东风,现在有些元素改了,但改革精神还在。

西道堂派是马启西20世纪初创立的,核心是用儒家思想讲伊斯兰教,被叫“汉学派”。它不光搞宗教,还弄集体生活,清真寺旁边有学堂,信徒上午学教义,下午读儒家书。甘肃临夏的西道堂清真寺是中心,信徒一起干活,特别团结。

西道堂把儒家的尊师重道跟伊斯兰教义结合,还重视教育,开学校教宗教和文化。不过,清末民初没军阀撑腰,它发展得不太顺。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四大门宦是清末苏菲派的分支,讲究神秘主义和世袭制。宗教节日时,门宦成员聚在一起,气氛庄重。

虎夫耶教主说了算,信徒特别听话,组织很严。哲赫忍耶推崇为信仰拼命,同治年间马化龙搞乱过一阵。嘎的林耶受佛教、道教影响,信徒过得苦行僧似的,追求清心寡欲。库卜林耶爱静修,信徒躲山里冥想好多天,求精神提升。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在历史中跌宕起伏,清末民国动荡多,1949年后才有了新气象。

刘智1739年去世,享年约79岁。他的书影响了好几代人,墓地现在还是朝圣点。马万福1934年去世,85岁。依黑瓦尼派后来因为教义分歧,分成“苏派”和“白派”,礼拜方式有点不一样。马启西1914年被杀,57岁。西道堂在他死后差点散了,但后人努力,总算缓过来了。

1949年后,国家搞宗教自由,各派都喘了口气。西道堂的集体经济还融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挺有意思。格底目派和门宦也延续了下来。现在,这些教派在保持信仰的同时,跟本土文化结合得更深,活力不减当年。

逊尼派的中国化: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简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