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破浪,六百年帆影不尽;向海图强,汇川流奔涌向前。

今天是中国海航日。一部以“郑和下西洋”这一国家重大题材为蓝本的微短剧——《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于昨天完成首映。

郑和下西洋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什么?这是该部微短剧的伏线,也是全剧求解的问题之一。

通过年轻化叙事,该剧展现了600多年前郑和舰队的航海科技和中华文明“以海为媒、和平交往”的历史智慧,并将于7月26日网台联播。届时江苏广电影视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抖音、红果、咪咕等多平台将同时推出。

《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还是太仓首部国家重点精品文旅微短剧。

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留有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自1405年郑和在这里开启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距今已整整620年。

细看创制背景,《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集结了多方力量。

该剧由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指导,太仓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苏映影业(苏州)有限公司出品,太仓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太仓临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红果短剧、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太仓市浏河镇人民政府特别支持。

求解沧海新途,更是太仓这座城市正在进行的时代新途。

实际上,太仓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有学者指出其作为郑和航行的出海地,还具有突出的意义。

当年的太仓刘家港,经过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在元代已经成为漕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和长江连接东海的重要门户。到郑和下西洋时的明朝时期,太仓已然成为其远航的重要支点,这种支点体现在粮食供给、船舶修造、航运人才、物资保障等诸多方面。

今天的太仓,支点作用更加突出。

它是文化的交汇之地。这里聚集着560多家德企,超过1800家外资企业落户太仓。促进文明互鉴,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清晰传达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的郑和精神。

它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能量交换站,也是突出的战略基点。它连接着苏州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广阔腹地,以及中德合作的国际通道。兼容、开放在这里全方位延展。

今天的太仓,向海图强动能强劲。

年初的太仓政府工作报告中,“开放文化、科创文化、娄东文化”被写入其中。现在的太仓,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循着“前港—中区—后城”发展路径,太仓以港口为支点,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图景越发具象化。

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但郑和下西洋依旧值得今天的人们回望。现在的太仓,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城市。求解郑和下西洋的沧海新途,是城市发展能级的不断突破,也是自我施压、回应时代命题的持续探索。

600多年前,郑和船队灵活地将“牵星术”与罗盘导航结合应用,让中国航海跨域经纬。600多年后,更丰富的展现形式,融入了太仓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品质,也融入了城市的开放基因和向海图强的实践。在不断的求解之中,太仓也正在跨越自己的城市经纬。

原标题:《求解郑和下西洋的沧海新途》

栏目主编:吴长亮

专题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田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