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少林寺释永信的事情可真是一波接一波,闹得是满城风雨,有网红出来爆料,说她朋友在少林寺过夜,大半夜三四点就得爬起来,一帮女的排着队去方丈房间“求财”。
交了钱的,被“点名”的,还能进个神秘群,里面全是大佬搞资源生意,听着就跟做生意似的,哪像修行的地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寺庙还能这么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释永信的种种罪行
人们总爱念叨电影《少林寺》,以为那里的晨钟暮鼓从未停歇,可八十年代初的少林寺,穷得只剩下个名号,寺院破败,佛像蒙尘,十几个僧人靠着几亩薄田过活,日子紧巴到要去工地打零工,这哪是什么武林圣地,分明就是个风雨飘摇的贫困户。
就是在这么个光景里,一个叫刘应成的年轻人,也就是后来的释永信,踏进了山门,他来的时候,少林寺正靠着一部电影的余温,勉强在国人心里有点印象,1987年老方丈圆寂,年仅22岁的释永信接过了这个烂摊子。
说他是“CEO方丈”一点不夸张,他身上有股商人的敏锐,一眼就看穿了“少林寺”这三个字背后巨大的无形资产,别人还在想着化缘,他已经带着武僧团全球巡演,把少林功夫这块招牌打响到了国外,紧接着注册商标,把“少林”这两个字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此少林寺走上了一条没人想过的路,拍电影、做演出、卖膏药、开学校,甚至后来连奶茶、网游、房地产都来掺一脚,释永信硬是凭着一股“我不入商海,谁入商海”的劲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古寺,盘成了一个年入斗金的商业帝国。
对于这套操作叫好的人不少,他们觉得释永信是少林寺的救世主,没有他哪有今天修葺一新的殿宇,哪有满世界的少林文化中心?寺庙要修缮,僧人要吃饭,文化要传播,哪一样离得开钱?靠香客那点零散的香火钱,恐怕连大雄宝殿的房顶都修不完。
从这个角度看,释永信确实功不可没,他用世俗的办法,解决了出世的难题,让一个文化遗产活了下来,甚至活得相当滋润,他更像一个力挽狂澜的企业家,为信仰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但铜臭味,终究是藏不住的,当“阿弥陀佛”和“加盟热线”出现在同一张宣传单上,当慈悲为怀的佛门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很多人心里就犯了嘀咕。
佛法无边,难道门票有价?普度众生,难道也分三六九等?信仰这东西一旦被折算成金钱,挂上了价签,它最珍贵的那部分,是不是也跟着打了折?这些质疑声,就像少林寺山门前的游客一样,从未断绝。
女网红爆料
如果说之前的商业化还只是让人觉得“俗”,那最近一位女网红的爆料,则直接把水搅浑了,她掀开的,是少林寺生意经里最隐秘、也最令人不安的一页。
她和一群姐妹,人手一万块,去少林寺住了三天两夜,名义是“求财”,原以为是烧香拜佛,听禅悟道,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那里释永信被捧得如同神明,一言一行,都有人揣摩、追随。
重头戏,在每天凌晨四点,那些真正“发了财”的姐妹,都得在这个时间点,去方丈的禅房“皈依”,这可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剃度出家,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资格认证。
一旦被方丈“看中”,你就能进入一个神秘的微信群,这个群才是这场“求财”之旅的核心,里面非富即贵,谈的都是项目合作,聊的都是资源置换,方丈的几句“指点”,可能就是外面挤破头也拿不到的生意机会,用网红的话说,进了这个群想不发财都难。
这一下少林寺的商业模式,从卖门票、卖产品的1.0时代,直接跃升到了搭建顶级人脉圈层的2.0时代,它不再是简单的“寺庙经济”,而是一个以信仰做外壳,以资源为内核的顶级“VIP俱乐部”。
一万块仅仅是入场券的钱,凌晨四点的禅房,听上去如此清修苦行,背后却通往一个真金白银的资源池,佛祖面前的蒲团,成了通往名利场的阶梯。
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那些被刻意省略掉的细节,那些凌晨四点进入方丈禅房的“小姐妹们”,为了获得那份“指点”,为了拿到进入圈层的门票,付出的“代价”仅仅是那一万块钱吗?
没人说也没人问,但那份沉默,却比任何直白的描述都更具想象空间,它像一层暧昧的薄纱,笼罩在这场“皈依”之上,暗示着在金钱之外,或许还有更多不可言说的交易。
这背后是权力、资本与信仰的扭曲媾和,当佛光普照变成了资源引荐,当慈悲度人变成了利益交换,那间小小的禅房里藏着的,才是这座商业帝国最核心的秘密,也是最值钱的“香火钱”。
写在最后
少林寺的风波之所以能戳中所有人的神经,早已超出了花边新闻的范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困惑。
寺庙,本该是这个喧嚣社会里,留给人们喘息的最后一方净土,我们把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渴求,都寄托在那里,可当这片净土也被插上“待售”的牌子,开始明码标价时,那种幻灭感是致命的,这敲碎的不只是一座寺庙的牌匾,更是很多人心里最后一点念想。
当“皈依”都能变成一种投资,当烧香拜佛也需要验资,信仰便彻底沦为了一种工具,一个可以撬动世俗资源的杠杆,这背后不仅仅是某个方丈的个人操守问题,它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对成功的畸形崇拜——为了搞钱,可以不问手段,为了人脉,可以放弃底线。
或许那些凌晨四点去“求财”的人,和那个“指点迷津”的方丈,本就是天作之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共同上演了一出“信仰变现”的荒诞剧。
钟声依旧,叩问的却不再是佛心,而是人心。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