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看得见的巨舰迟迟不动。

一艘看不见的巨舰却已定名。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计划表成了一张可以随时重写的废纸。海军用行动表明,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为什么一艘从未被卫星拍到过的船,会抢先出现在官方通报里?

四川舰。

这三个字毫无征兆地出现,没有编号,没有吨位,没有动力信息。它就像一个幽灵,打乱了所有人对顺序的认知。过去二十年,从没有在同一年里出现两型航母的命名。军迷们习惯了十年磨一艘船的慢节奏,现在脑子跟不上了。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艘新船,这是在传递一个信号。信号就是,过去的节奏已经作废,未来的速度无人能猜。

另一边,那艘停在船厂里的八万吨大家伙,福建舰,却显得异常安静。它已经出海测试了八次,所有科目都已完成,测试表格只剩下最后的签字栏。甲板擦得能反光,连之前模型飞机留下的轮胎印记都清洗干净了。一切迹象都表明,它处在一个随时可以交付的状态。

工厂的日历上,建军节的日期被人圈起,又被人默默涂掉。拖延,反而成了一种信心的表现。它不是没造好,而是在等。

中国海军不按套路出牌,福建舰尚未试航,四川舰却抢先登场

西太平洋上的另外两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并没有因为新兄弟的即将到来而放慢脚步。它们的工作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过去,高强度的起降训练一年可能只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一次,像是一种展示。现在,这成了每天的固定工作。单日起降九十架次已经不是新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起飞的飞机,油箱是满的,武器是挂载齐全的。

这不再是训练或者表演。

飞行员靠着日历计算出勤天数,地勤人员靠着秒表进行轮班作业。整个舰队都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下运行。

这种加快的节奏,背后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字:等。

等人。

等新的母舰一到,立刻就能形成三艘航母轮换执勤的态势。一艘在前沿,一艘在返航或休整,一艘随时准备出动。这样一来,整个舰队的休整期将被压缩到最短,确保时刻都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可用。

福建舰的首次海试表现,让所有等待都变得有底气。福特号航母花了六年时间,才把电磁弹射器的故障率降到可以接受的百分之五。而福建舰,第一次出海就顺利完成了所有弹射相关的测试科目。

这看起来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并且出题老师提前把答案都划了出来。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有人说是因为相关的设备提前在陆地上进行了充分的安装和调试。更关键的说法是,国内早就建造了一个一比一的陆地模拟甲板训练设施。

在这个陆地航母上,相关的弹射和回收演练已经进行过上万次。

这意味着,当福建舰真正下水的时候,它直接跳过了最耗费时间的摸索和磨合阶段。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已经在陆地上预演和解决了。这是一种笨办法,也是一种最聪明的办法。

比船更重要的,是人。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做好了准备的人。

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飞行员的储备已经远远走在了造船的前面。

前两艘滑跃式航母,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全天候起降能力的“飞鲨”飞行员。他们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在摇晃的甲板上完成起降。

与此第三批学员正在海南的某个基地里,使用陆地电磁弹射装置进行高强度训练。他们每天都在经历起飞和降落,每一次“摔打”,都是在缩短未来登上新航母后的适应时间。

人比船先准备好。

等到福建舰的甲板真正就位时,飞行员对它的熟悉程度,可能比操作这艘船的水手更高。他们缺的,只是一个真正的海上平台。

中国海军不按套路出牌,福建舰尚未试航,四川舰却抢先登场

现在把视线拉回到造船厂。深夜里,焊花依然在四处飞溅,照亮了漆黑的船坞。住在船厂周围的居民发现,运送特种物资的车辆进出频次增加了一倍。那些运送巨大钢板的重型货车,在凌晨两点还在排队等待进场。

网上流传着一张极其模糊的照片,只能看到一艘巨舰的灰色甲板一角。那块甲板上,连一点锈斑都没有,干净得像一个无菌手术室。

所有的细节都在指向一个事实:建造的脚步从未停下,甚至在加快。

关于福建舰的交付日期,有人猜测是十月,想蹭一个大的节日。但这只是外行的想法。海军的行动从不依据节日来安排,他们只看两样东西:天气窗口和海况。

八月台风多,十一月北方冷空气南下,海面风浪大。真正适合这种巨舰平稳出港的平静时间段,一年里就那么几周。一旦操作手册签字盖章,只要海况允许,它第二天就能被拉走。

福建舰的所谓“拖延”,更像是在等一个拍照的机会,等所有相关单位都准备好,一起拉个横幅,而不是真的有什么技术问题没解决。大型船只在船厂多留一天,维护保养的成本就是几十万。财务部门比谁都希望它赶紧离开。

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种速度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放眼全球,还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同时开工两条航母?英国的第二艘航母,至今还在为配不齐飞机而发愁。法国的下一代航母,还停留在一份PPT文件上。

表面上看,对手似乎只有一个。

但实际上,这是国家整体工业能力的体现。

这种能力,涵盖了造船、航空、电子信息等几十个尖端领域。四川舰的突然出现,就是把这种隐藏在水面下的庞大系统能力,掰开了一角给人看。

军迷们还在争论下一艘船的吨位大小,或者它会不会用核动力。而一线的工人们,只关心这个节点的奖金能不能提前发下来。

关于动力方式的争论,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现实一点看,常规动力对于在近海区域执行任务已经完全足够。我们目前真正的短板,不是航母的反应堆,而是数量不足的远洋补给舰和依然稀缺的海外基地。

如果真的要把战线延伸到第二岛链之外的广阔大洋,那个时候,更换动力核心才有实际意义。我们的船厂不缺技术,缺的是一个立刻就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打仗的理由。

下一个名字会是江苏还是广东?或者又是谁会插队?

这些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海军用这种打乱顺序的命名方式,就是想告诉外界,计划表是内部的,可以随时调整。外界看到的,永远只是结果。

要想真正看懂节奏,不必去猜名字。

只需要盯着船厂里那巨大的龙门吊,看它下一次转向哪个船坞。那里,就是下一个故事开始的地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